折狱龟鉴
折狱龟鉴
郑克

折狱龟鉴

郑克  

《折狱龟鉴》是宋代法学家郑克撰著的一部法学著作,成书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全书共八卷,分为释冤、惩恶、察奸、迹盗、议罪、严明等二十门,包含了侦查破案、法庭审讯、司法鉴定、痕迹物证、调解纠纷、辨诬雪冤、定罪量刑等方面疑难案例三百九十五个,并加有作者精到的评论。本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狱讼案例汇编,作为宋代侦查类文集的集大成者,其所反映的鞫情断狱思想突破了前世较为朴素的侦查方法,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一些治狱思想也为后世所称道借鉴。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93639
郑克这部《折狱龟鉴》号称宋代刑狱经典,细读之下却处处透着诡异的矛盾感。表面看是在总结历代判案智慧,实则处处在为当时的司法制度背书,这种若即若离的态度颇值得玩味。就像易经里说的"履霜坚冰至",看似在记录冰雪,实则暗藏寒冬将至的警示。 书中那些精心挑选的案例,与其说是司法智慧的结晶,不如说是权力运作的标本。每个故事都在强调清官能吏如何明察秋毫,却刻意回避了制度性的腐败根源。这让我想起道德经里"大道废,有仁义"的讽刺——越是标榜仁义,越说明大道已废。郑克不厌其烦地歌颂个别官员的明断,不正暗示着整个司法系统已经病入膏肓? 更耐人寻味的是书中对"情"与"法"的暧昧处理。表面上主张"执法如山",暗地里却又为"酌情处理"留了后门。这种左右逢源的态度,像极了易经中"巽"卦的象征——看似柔顺,实则处处算计。所谓"折狱龟鉴",倒不如说是官场生存指南,教导官员如何在严苛的律法框架下游刃有余。 最让人不适的是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慈悲。把百姓当作需要启蒙的愚氓,把酷吏美化成治病救人的良医。这种心态与老子说的"圣人不仁"何其相似?只不过郑克把"刍狗"换成了囚徒,把"天地"换成了衙门。看着那些被精心修饰的判例,我总忍不住想:被压在"龟鉴"下面的,是多少普通人的血泪? 说到底,这部书更像是一面哈哈镜,映照出的是士大夫阶层的自我陶醉。那些被郑克视为圭臬的判例智慧,在今天看来不过是权力游戏的小技巧。就像熵增定律揭示的那样,任何试图维持特定秩序的努力,最终都难逃混乱的宿命。郑克笔下那个井然有序的司法乌托邦,终究只是宋人心中的一个幻梦。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84333
翻开郑克《折狱龟鉴》的瞬间,仿佛触摸到了北宋司法体系的温度。那些泛黄的案例里藏着令人不安的悖论——当包拯们用智慧破解一桩桩悬案时,整个司法系统却像座精密的沙堡,潮水稍至便溃不成军。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法制的宿命:清官的个人光芒越耀眼,越照出制度性黑暗的深不可测。 那些被记载的精彩判例读来令人拍案,可转念一想又脊背发凉。郑克笔下"摸钟辨盗"的陈述古,能让小偷在恐惧中自投罗网;"灰阑记"里的张咏,能借孩童天性断出血亲真相。可这些充满民间智慧的审判,本质上不都是对程序正义的嘲讽吗?当司法成为官员个人才智的秀场,当破案依赖近乎巫术的心理学游戏,我们究竟该赞叹古人的机敏,还是该悲哀制度的缺失?就像看着杂技演员在悬崖走钢丝,精彩绝伦的表演背后,是连基本安全网都没有的惊悚。 更吊诡的是,这些被奉为圭臬的破案典范,反而暴露了传统司法的致命伤。郑克记载的崔碣平反冤狱,最终靠的是"天降大雨冲出血衣"的奇迹;韩滉审理盗金案,依赖的是对嫌疑人"面色遽变"的观察。这些传奇故事流传越广,越凸显出常态下司法运作的荒诞——没有规范的取证流程,没有专业的刑侦技术,没有制衡的权力体系,正义的实现竟要指望老天爷帮忙演戏。 细读这些案例时,常会产生时空错位的恍惚感。书中记载的"滴血认亲"至今仍在某些乡土社会沿用,"五听判案"与现代微表情分析竟有几分神似。这种跨越千年的相似性,不知该说是古老智慧的顽强生命力,还是司法进化的缓慢迟滞。当现代法官还在用"自由心证"这类充满玄学色彩的术语时,我们与宋代的距离,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 最令人困惑的是,这些故事明明在歌颂清官的正义,却无意间暴露了更大的系统性问题。就像欣赏故宫的榫卯结构,越是惊叹于单个零件的精妙,越会意识到整个建筑体系的反逻辑。郑克编纂这本书时,是否也曾在某个深夜停笔喟叹:写下这么多智破奇案的方法,为何就写不出一套防止冤狱的机制?那些在烛光下认真记录的案例,最终都成了打在制度脸上的耳光,清脆响亮却无人倾听。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28999
奇书,断案之圭臬!久读不厌,常读常新。通篇见人性,细处显天机。衙门里当读,书房里更当读。为官者可取经,为民者能明理。愁肠百结时宜看,清明在躬时也宜看。判案不若知案,知案不如解案。千古讼狱之道,尽在此中矣!字字如刀,剖析世情冷暖;案案似镜,照见人心曲直。读时如入公堂,掩卷犹闻惊堂木响。真乃洗冤录之先声,洗心录之别传也!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9077
翻阅完郑克的《折狱龟鉴》,一时竟难以用言语概括这份厚重的阅读体验。那种透过案例触摸到宋代司法智慧的满足感,就像饮下一杯陈年普洱,回甘绵长。若论中国古代折狱类著作的典范,此书当之无愧位列前三。与《洗冤录》偏重检验技术不同,郑克更注重案件推演的思维过程,这种"智识的舞蹈"尤其令人着迷。 书中收录的392则案例,每则都像精心打磨的多棱镜。郑克最可贵处在于不满足于简单记录,而是用"议曰"的形式层层剖析,将司法智慧掰开揉碎。我尤爱他点评唐太宗断柳雄冒资案时说的"凡欲释冤,当究其迹",这种对证据链条的执著,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现代性。他记录案例时往往保留原判与复审的不同意见,这种"司法对话"的呈现方式,让八百年前的审判现场在纸页上复活。 不过郑克偶尔过于推崇"以情断狱",有些案例的推理难免带着宋代理学的烙印。但这恰是本书的真实可爱之处——它不是冰冷的案例汇编,而是浸透着时代气息的智慧结晶。读时总想起沈家本说"治狱乃仁术也",郑克笔下那些抽丝剥茧的推演,本质上都是对"仁术"的生动诠释。那些被岁月模糊的案卷,在他笔下都成了司法文明的活化石。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3149
这本书没啥用。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