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读李渔的《十二楼》,总有种精巧到令人不适的造作感。那些刻意设计的巧合桥段,就像用红木匣子装塑料花,表面华丽却经不起细嗅。他从《易经》"数往者顺,知来者逆"里学来叙事章法,却用得太过匠气,把本该浑然天成的因果律,拆解成提线木偶般的机械运动。 这种对天道的刻意模仿,恰恰暴露了人道计算的局限。每座楼阁的起承转合都在预演"泰极否来"的卦象,可当十二个故事如齿轮般严丝合缝地咬合时,反而消解了命运应有的混沌感。就像用琉璃瓦搭建的雨檐,虽能精确计算每滴雨水的轨迹,却失去了"润物细无声"的自然意趣。我甚至怀疑作者书案上摆着卦盘,每写三页就要掷一次铜钱。 更令人不适的是那种充满市侩气的道德说教。他将《道德经》"天道无亲"的深意,稀释成市井账簿式的现世报应。书生落第必有艳遇,商人破家必得横财,这种建立在算术平衡上的因果,比起管仲"令顺民心"的治国智慧,倒更接近菜场商贩的等价交换。当他把"祸兮福所倚"写成话本折子戏时,那种道家思想特有的玄妙感,早被锱铢必较的功利心消磨殆尽。 最可悲的是对生命力的阉割。本该如"屯卦"般万物始动的青春情愫,被他修剪成盆栽式的才子佳人套路。那些在楼台间穿梭的男女,不过是贴着卦象标签的纸人——初遇必在惊蛰,定情必逢月圆,连私奔都要选个黄道吉日。这种用卦爻束缚人性的写法,比起《金瓶梅》里肆意生长的欲望,反倒显得更加造作虚伪。 当第十二座楼的瓦当落下时,我突然明白这种精致就像用朱砂画在宣纸上的八卦,看似合乎天道,实则是文人书房里的人工盆景。真正的市井烟火该有"地天泰"的包容气象,而非这般用道德绳索捆扎的提线木偶戏。或许李渔忘了最关键的一卦——"火水未济",那才是人间应有的鲜活与未完成。
十二楼
十二楼
十二楼
李渔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荡寇志
荡寇志
荡寇志
俞万春  著
清代长篇章回小说,又名《续水浒传》,共140回,又附“结子”1回。作者俞万春(1794~1849),字仲华,别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阳人。《荡寇志》始写于道光丙年(1826)成于道光丁未(1847)年。全书接续金圣叹《水浒传》70回本。叙写朝廷管营提辖陈希真之女陈丽卿被高衙内所逼,逃离京都。父女二人投奔亲戚刘广,又结识刘广姻家官军将领云天彪,由于奸臣逼迫,他们不得已在猿臂寨“落草”。但他们“尊王反寇”,专门勾结官兵,民困攻杀梁山泊起义军。后在云天彪引荐下,为朝廷录用。最后与官军张夜所部一道大破水泊梁山、擒获一百零八将,非死即诛。小说对梁山农民起义军极尽污蔑之能事,给他们加上“倡为盗首、潜蓄异谋、怙恶不悛、罪大恶极”等罪名。斥之为“洗涤百姓的杀人放火之徒’。而对陈希真、张叔夜等人则极尽美化之能事。男的仙风道骨、仪表堂堂;女的艳媚无双、清丽可人。他们本领超群、所向无敌。《荡寇志》充分表达了地主阶级的思想感情,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它一出笼立刻被奉为经典之作,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和称颂,是一部否定和仇恨农民起义的代表作。作品虽情节较呆板,艺术效果也不真实,但写作严谨,文笔准确、流畅、人物刻画形象贴切。此书咸丰三年(1853)初刊,后多有翻刻。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戴鸿森校点本《荡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