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楼
知书房
十二楼
李渔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7
发表书评
翻开《十二楼》时,我原以为会遇见十二个玲珑剔透的故事,像十二颗水晶珠子串成的念珠。可读着读着,那些看似精巧的楼阁里总飘着散不尽的迷雾——李渔笔下的人物像提着灯笼在迷宫里穿行,灯笼的光明明灭灭,照不亮他们自己,更照不透看客的心。
最困惑的是那些看似圆满的结局。才子佳人终成眷属时,窗外的月光却显得格外清冷。就像《合影楼》里那对借画像传情的男女,当他们终于冲破礼教束缚相拥时,我竟在字缝里读出几分荒诞。这些楼阁里发生的,到底是真情实意的风月,还是文人墨客精心布置的傀儡戏?连廊柱上雕的并蒂莲,都像是用朱砂临时点上去的。
更叫人恍惚的是那些说教。有时刚看完一段香艳的偷期密约,下一页就跳出板着脸的"妇人当以贞静为本"。李渔像在十二座楼阁间来回切换的伶人,这边才唱罢浓词艳曲,那边就换上道学先生的青衫。他往茶盏里倒酒,又在酒壶中沏茶,让人分不清醉意与清醒的界限。
最吊诡的莫过于"楼"这个意象本身。十二座楼明明该是十二个避世的桃源,可住客们偏要推开每扇窗招惹红尘。就像《夺锦楼》里的小姐,躲在绣楼却把心挂在风筝上放出去。这些楼阁既困不住人,也藏不住事,倒像十二面照妖镜,映出人心深处最曲折的暗影。
合上书时,檐角风铃还在脑内叮咚作响。那些故事像被雨水泡过的胭脂,鲜艳里带着可疑的晕染。或许李渔要说的正是:人间情事本就如楼阁叠影,你以为登上最高层就能看清全局,推开窗却见更多的雾霭正从远处漫来。
登楼茫然,不知所终
李渔的小说《十二楼》里有很多关于"楼"的描写。这些楼不只是故事发生的地方,更是李渔用来表达人生道理的工具。第一回《合影楼》里就有"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句子。这里写的楼影其实是两个年轻人相爱的开始。他们隔着墙看不到对方,只能通过水里的倒影来传情。李渔用这个楼影的意象,写出了当时男女之间不能自由交往的现实。
《夺锦楼》的故事更直接。这座楼是专门给才子佳人比赛用的。李渔在这里写出了他对才华的看法。他觉得真正的才学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要让生活变得更好。这座楼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读书人真正的价值。
《三与楼》的故事最有意思。这座楼经过三次买卖,最后又回到了原主人手里。李渔用这个楼的变化,写出了他对钱财的态度。他觉得钱财是身外之物,真正重要的是人的品德。这座楼的经历就像人生的起伏,最后都要回到本来的样子。
许多读者都说这本书写得不好,故事没意思。这本书是清代的话本小说,本来应该通俗易懂,但作者李渔偏要卖弄文采,加入大量诗词和典故。读起来很费劲的原因是作者故意把简单的事情写复杂了。
古代话本小说应该用当时的口语来写,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看懂。但李渔非要显示自己有学问,在故事里塞进很多文言文。比如《合影楼》这个故事,明明可以直白地写男女主角怎么相识,却要绕来绕去地用典故。这种写法完全违背了话本小说的本意。
明代冯梦龙编的"三言"才是真正的好话本。那些故事都用白话写成,贩夫走卒都能听懂。"三言"里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写一个卖油的小贩爱上名妓,故事简单直接,读起来很舒服。但李渔非要学文人写诗填词那一套,把好好一个故事糟蹋了。
清代学者纪晓岚批评过这种毛病。他说写小说要"辞达而已",意思是把意思说明白就行。但李渔不这么想,他总想在小说里表现自己的才华。结果就是《十二楼》里的故事都很做作,人物说话不像真人,情节也故意弄得曲折。这种写法让普通读者看了很头疼。
《十二楼》最大的问题是脱离群众。真正的好小说应该让识字的人都能看懂,而不是专门写给读书人看。李渔把话本小说写成了炫耀学问的工具,完全失去了话本最初的意义。
李渔的《十二楼》里经常提到"楼"这个意象。"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这句诗让人想到古代女子在楼阁中等待的情景。但是这种描写真的能代表当时女性的真实生活吗?这些精致楼阁更像是李渔想象中的场景,而不是现实。
书中每章都以一座楼命名,比如"合影楼""夺锦楼"。看起来结构很整齐,但仔细想想,这些楼名的意义并不大。它们只是故事的背景,和内容没有深刻联系。李渔似乎只是为了凑出十二这个数字。
故事里的人物经常在楼上相遇、交谈、发生冲突。这种设定很刻意。现实中的古人真的整天在楼阁里活动吗?还是说这只是李渔为了写作方便而设计的场景?
书中的女性角色几乎都在楼里等待命运安排。这种描写让人怀疑李渔是否真的了解女性。他把女性困在楼阁中,就像困在笼子里的鸟。这种处理方式显得很表面。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