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合上《鹰之路》,内心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既为主人公马丁·阿罗史密斯最终坚守科学理想而欣慰,又为他在医学界遭遇的种种妥协与背叛感到愤懑。刘易斯用手术刀般精准的文字,剖开了二十世纪初美国医学界的虚伪面纱。 这部小说与其说是个人奋斗史,不如说是一面照妖镜。那些挂着"医学进步"幌子的商业机构,那些道貌岸然的学术权威,在刘易斯笔下全都现出了原形。最讽刺的是,近百年后的今天,书中描绘的某些现象依然在现实世界中若隐若现。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总还有像马丁这样固执的理想主义者,像鹰一样在浑浊的天空中执着地寻找属于自己的航线。 与《阿罗史密斯》不同,这部作品采用了更富戏剧性的叙事结构。刘易斯将医学实验室的枯燥日常写得悬念迭起,把细菌培养皿里的较量渲染得堪比西部枪战。虽然某些专业描写略显艰涩,但这恰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我特别喜欢他对马丁心理变化的刻画——从热血青年到困惑中年,再到最后的顿悟,每个转折都让人感同身受。读到他在佛蒙特州山顶实验室的独白时,我甚至跟着他一起对着星空长舒了一口气。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大起大落的剧情,而是马丁在深夜实验室里,面对培养皿时眼中闪烁的那份纯粹光芒。在这个急着变现的时代,这种近乎偏执的专业精神显得尤为珍贵。
鹰之路
鹰之路
鹰之路
辛克莱·刘易斯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