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伏尔泰这老头儿写东西真是绝了,别人写政论都是板着脸说教,他倒好,把英国见闻写得跟八卦小报似的,读着读着总能让人笑出声来。我手头这本许明龙译本算是市面上比较靠谱的版本了,虽然个别地方还是能看出翻译的痕迹——比如把"议会"翻译成"巴力门"这种音译词,初看时差点以为英国还有个叫巴力的神秘机构——但整体上算是把伏尔泰那种俏皮劲儿给保留下来了。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书完全打破了我对启蒙著作的刻板印象。原以为会看到大段艰深的政治论述,结果开篇就在吐槽法国海关:"他们把我的痔疮膏当成违禁品扣下了,却放行了装满自由主义思想的脑袋"。这种自黑式幽默贯穿全书,写宗教宽容时非要拿自己当反面教材:"在法国我们习惯把新教徒吊死,而在英国他们居然允许我这样的异端分子在剧院里大放厥词"。这种写法简直比现在那些正襟危坐的时评文章高明太多,用段子讲道理才是最高级的传播艺术。 书中对英国政治制度的分析现在看依然不过时。伏尔泰把英国议会制夸得天花乱坠那段特别有意思,说议员们吵架像菜市场大妈,但吵完居然真能制定出像样的法律。这种"混乱中的秩序"的描述,比后来那些把代议制神话的政治学者诚实多了。我尤其喜欢他对比英法税收制度的那章,法国人跪着交税和英国人站着骂税局的对比画面感太强,读到这里突然就理解为什么后来会发生大革命——压迫感这种东西真是藏都藏不住。 不过有些观察确实带着18世纪的局限性。他盛赞英格兰银行那段现在看就有点天真,毕竟他写书时还没发生过经济危机。还有对英国司法制度的赞美,要是让他知道后来会出现"童工合法工作13小时"这种判决,估计得把鹅毛笔都写秃了。但瑕不掩瑜,这些时代局限反而让文本更真实——毕竟谁也不是预言家,能看到自己推崇的制度两百年后的演变。 个人觉得全书最精彩的是宗教宽容那部分。伏尔泰描写伦敦交易所那段堪称神来之笔:"在这里,犹太教徒给基督徒放贷,穆斯林和贵格会信徒合伙做生意,而他们的共同信仰是英镑"。这种辛辣的观察力现在那些文化研究学者都未必学得来。我读研时导师总说伏尔泰是"用手术刀解剖社会",看完这书才明白什么意思——他连比喻都带着解剖学的精准,说英国国教会"像位端庄的老夫人,既不想上断头台,也不愿学清教徒穿麻布衫"。 作为中国读者,读这本书时常会产生奇妙的既视感。比如他吐槽法国审查制度那段,说"在法国写作就像在雷区跳舞",这话放在某些语境下简直可以原封不动照搬。还有比较英法知识界那段,说"巴黎的才子们在沙龙里讨论女人的束腰,伦敦的书呆子在咖啡厅争论牛顿的微积分",这种文化对比的敏锐度,现在那些动不动就"国民性分析"的公知们真该好好学学。 要说遗憾也不是没有。伏尔泰对英国底层民众的描写明显带着观光客的滤镜,把贫民窟都写出了田园诗的味道。这倒符合他"开明专制"的政治立场——毕竟他骨子里还是觉得老百姓需要被精英领导。还有他对苏格兰的刻板印象简直能气死现在的苏格兰民族主义者,把高地人全写成喝威士忌的野蛮人。不过考虑到这书最初是写给法国贵族看的"英国旅游指南",这些偏见反而成了时代的有趣注脚。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不亚于第一次读《论语》——原来政治哲学可以这么鲜活有趣。现在很多学者写文章总爱堆砌术语,好像不说几句"范式转换""后现代性"就显不出水平。伏尔泰却证明真正的思想深度从来不需要 jargon 来装点,用菜市场大妈都能听懂的话说透君主立宪制的优越性,这才是真本事。虽然书中某些具体观点已经过时,但那种用幽默解构权威的智慧,放在哪个时代都是稀缺品。特别推荐给所有觉得政治哲学枯燥的年轻人——保证你看完会对"启蒙"这个词有全新的理解。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伏尔泰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