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626460
2025年09月03日
伏尔泰这老头儿写东西真是绝了,别人写政论都是板着脸说教,他倒好,把英国见闻写得跟八卦小报似的,读着读着总能让人笑出声来。我手头这本许明龙译本算是市面上比较靠谱的版本了,虽然个别地方还是能看出翻译的痕迹——比如把"议会"翻译成"巴力门"这种音译词,初看时差点以为英国还有个叫巴力的神秘机构——但整体上算是把伏尔泰那种俏皮劲儿给保留下来了。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书完全打破了我对启蒙著作的刻板印象。原以为会看到大段艰深的政治论述,结果开篇就在吐槽法国海关:"他们把我的痔疮膏当成违禁品扣下了,却放行了装满自由主义思想的脑袋"。这种自黑式幽默贯穿全书,写宗教宽容时非要拿自己当反面教材:"在法国我们习惯把新教徒吊死,而在英国他们居然允许我这样的异端分子在剧院里大放厥词"。这种写法简直比现在那些正襟危坐的时评文章高明太多,用段子讲道理才是最高级的传播艺术。 书中对英国政治制度的分析现在看依然不过时。伏尔泰把英国议会制夸得天花乱坠那段特别有意思,说议员们吵架像菜市场大妈,但吵完居然真能制定出像样的法律。这种"混乱中的秩序"的描述,比后来那些把代议制神话的政治学者诚实多了。我尤其喜欢他对比英法税收制度的那章,法国人跪着交税和英国人站着骂税局的对比画面感太强,读到这里突然就理解为什么后来会发生大革命——压迫感这种东西真是藏都藏不住。 不过有些观察确实带着18世纪的局限性。他盛赞英格兰银行那段现在看就有点天真,毕竟他写书时还没发生过经济危机。还有对英国司法制度的赞美,要是让他知道后来会出现"童工合法工作13小时"这种判决,估计得把鹅毛笔都写秃了。但瑕不掩瑜,这些时代局限反而让文本更真实——毕竟谁也不是预言家,能看到自己推崇的制度两百年后的演变。 个人觉得全书最精彩的是宗教宽容那部分。伏尔泰描写伦敦交易所那段堪称神来之笔:"在这里,犹太教徒给基督徒放贷,穆斯林和贵格会信徒合伙做生意,而他们的共同信仰是英镑"。这种辛辣的观察力现在那些文化研究学者都未必学得来。我读研时导师总说伏尔泰是"用手术刀解剖社会",看完这书才明白什么意思——他连比喻都带着解剖学的精准,说英国国教会"像位端庄的老夫人,既不想上断头台,也不愿学清教徒穿麻布衫"。 作为中国读者,读这本书时常会产生奇妙的既视感。比如他吐槽法国审查制度那段,说"在法国写作就像在雷区跳舞",这话放在某些语境下简直可以原封不动照搬。还有比较英法知识界那段,说"巴黎的才子们在沙龙里讨论女人的束腰,伦敦的书呆子在咖啡厅争论牛顿的微积分",这种文化对比的敏锐度,现在那些动不动就"国民性分析"的公知们真该好好学学。 要说遗憾也不是没有。伏尔泰对英国底层民众的描写明显带着观光客的滤镜,把贫民窟都写出了田园诗的味道。这倒符合他"开明专制"的政治立场——毕竟他骨子里还是觉得老百姓需要被精英领导。还有他对苏格兰的刻板印象简直能气死现在的苏格兰民族主义者,把高地人全写成喝威士忌的野蛮人。不过考虑到这书最初是写给法国贵族看的"英国旅游指南",这些偏见反而成了时代的有趣注脚。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不亚于第一次读《论语》——原来政治哲学可以这么鲜活有趣。现在很多学者写文章总爱堆砌术语,好像不说几句"范式转换""后现代性"就显不出水平。伏尔泰却证明真正的思想深度从来不需要 jargon 来装点,用菜市场大妈都能听懂的话说透君主立宪制的优越性,这才是真本事。虽然书中某些具体观点已经过时,但那种用幽默解构权威的智慧,放在哪个时代都是稀缺品。特别推荐给所有觉得政治哲学枯燥的年轻人——保证你看完会对"启蒙"这个词有全新的理解。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知书房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伏尔泰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法哲学原理
知书房
法哲学原理
黑格尔 著
《法哲学》一书充分表现了黑格尔的“資产阶級与貴族阶級联合”专政的根本政治立場,也就表現他在德国当时“半封建半官僚的专制政治”的条件下,多少吸收了一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来“贊助中等阶級”,亦郎贊助当时德国新兴的、比較軟弱的資产阶級的傾向。这书的保守之处主要表現在黑格尔是以君主、貴族为这个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的主导方面。《法哲学》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大部门。
生活的准则
知书房
生活的准则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著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生活的准则》堪称其成熟期的璀璨之作。这部作品初版于亚伯拉罕·林肯当选总统之年,深刻叩问了人类自由与命运的终极命题。本书依据1860年原始版本全新编校,详注精释以溯源爱默生思想脉络,实为美国哲学与文学殿堂级的思想巨著。
自然
知书房
自然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著
作为超验主义运动的一部分,爱默生的大部分作品是对18世纪启蒙时代的回应,该时期也被称为“哲学世纪”。启蒙运动标志着西方核心信仰的转变,随着新思想和教义的出现,如政教分离,以及强调理性而不是神圣权威,作为判断的最终源泉。 相比之下,爱默生相信超验主义将个人的精神直觉作为真理和智慧的最终源泉。这一概念贯穿整个《自然》,因为爱默生主张个人不是通过宗教教义,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个人经验和解释来理解世界和神圣。爱默生的哲学和神学观点也与一神论并存,一神论是他一生中在波士顿占主导地位的宗教运动。 爱默生对一神论信仰的某些方面产生了共鸣(例如强调对真理和意义的个性化探索的重要性),但比起一神论教会鼓励的矜持、理性的心态,他更喜欢更强烈的精神体验。
精选书评
知书客912211
翻开信札如见英伦,掩卷时心潮难平。伏尔泰笔下那个自由理性的国度,至今令人神往。他写议会、写贸易、写牛顿,字字都像在敲打专制法国的铁窗。最动人的是他写思想自由:"我们这里烧死哲学家,而他们那里为哲学家立纪念碑。"三百年过去了,这段话依然烫得人心口发疼。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知书房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伏尔泰
知书客267521
"一个陌生的国度,就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己的面容。"——在《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中,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描绘了英吉利国风物人情的点点滴滴,这既是异域他乡的真相洞察,又是对自我文化的深刻叩问。字里行间既有人类共通情感的温柔共鸣,又保持着清醒的文化距离感,恰如那海岸线上永远相望却又永不相融的两片陆地。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知书房
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
伏尔泰
知书客321068
"法庭不要求你承认自己有罪,但你必须认可自己有罪。" —— 这一句来自《审判》的经典对白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卡夫卡笔下那个荒诞司法体系的核心逻辑,也道出了整部作品最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在一个异化的权力系统面前,个体的辩解与挣扎最终都沦为证明其有罪的证据。
审判
知书房
审判
弗兰茨•卡夫卡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