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中国史学典籍中的《清史稿》,作为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其地位之特殊自不待言。然而翻阅这部由民国初年赵尔巽主持编纂的鸿篇巨制,却总让人生出几分复杂的心绪。这部号称"正史"的著作,实则是满清遗老们在时代变革中的最后挽歌,字里行间透着对前朝的眷恋与对新政的抵触。 细读之下,不得不承认编纂者确实网罗了大量珍贵史料。从努尔哈赤起兵到宣统退位,近三百年的兴衰更迭被梳理得井井有条。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史料往往被裁剪得支离破碎,许多关键事件的记载刻意模糊,特别是在涉及民族矛盾、文字狱等敏感问题上,编纂者的立场偏差尤为明显。这种选择性书写,使得这部史书更像是为特定立场服务的政治宣传品,而非客观公正的历史记录。 最令人扼腕的是其对近代史的记述。鸦片战争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仿佛那场改变国运的灾难不值一提;太平天国运动被污名化为"粤匪之乱",完全无视其背后的社会根源;至于戊戌变法,则被刻意贬低为"书生误国"。这种扭曲史实的笔法,让人不禁怀疑编纂者到底是在修史,还是在为没落的王朝撰写辩护词? 文笔方面倒是承袭了传统史学的典雅风格,遣词造句工整考究。但这种形式上的精致,反而更凸显出内容上的空洞。就像用金线绣制的华服,远看光彩夺目,近观却尽是补丁。特别是对人物评价的部分,充斥着陈腐的道德说教,将复杂的历史人物简单划分为忠奸善恶,这种非黑即白的史观,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部成书于民国时期的史书,居然还在沿用"本朝"这样的称谓。这种时空错乱的表述,暴露出编纂者们无法适应时代变革的窘迫心态。他们似乎活在自己的想象里,仍然固执地认为大清王朝还在延续。 金圣叹曾赞《西厢记》是天地妙文,而《清史稿》却像是被时代抛弃的遗老们最后的叹息。翻阅这部史书,总让人想起书中那句"盖棺论定"——只是这棺木里躺着的,究竟是真实的历史,还是编纂者们一厢情愿的幻想? 掩卷沉思,不禁要问:当历史成为胜利者的独白,当事实被立场扭曲,这样的史书,究竟还有多少参考价值?或许正如书中那句"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部《清史稿》也不过是特定时代、特定群体精心打扮出来的"作品"罢了。
清史稿
清史稿
清史稿
赵尔巽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