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书
北齐书
李百药

北齐书

李百药  

《北齐书》唐朝史家李百药撰,属纪传体断代史,共50卷,纪8卷,列传42卷,记载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国,前后约五十馀年史实,而以记北齐历史为主。《北齐书》的撰修,吸收了前人修史的成果,北齐历史的撰修,从高齐政权到隋朝,一直未曾中断,修成了多部起居注、实录和国史。此外记录北齐历史的专著还有李德林《齐书》24卷,王劭《齐志》20卷,复为《齐书》100卷,崔子发《齐纪》30卷,杜台卿《齐纪》和姚最《北齐纪》20卷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25712
推荐⭐⭐⭐ 这是我半年前啃完的一本史书,读得满腹狐疑,以至于迟迟不敢下笔评论。直到上周参观了邺城遗址,看着那些残垣断壁,突然对这部记载北齐王朝的史书有了新的感悟。 都说"盛世修史,乱世毁书",李百药这部《北齐书》却是个异数。这位历经隋唐两朝的史官,在贞观十年奉诏修撰北齐史,看似荣耀,实则如履薄冰。我站在邺城铜雀台遗址上,望着荒草丛生的高台,不禁想起书中那些刻意美化的文字——这哪里是修史,分明是在为唐太宗的政治需要服务! 先从体例说起。《北齐书》共五十卷,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看似体例完备,实则漏洞百出。最可笑的是对高欢的记载,这位实际上的北齐奠基者,在书中被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英雄形象。可当我查阅《魏书》《周书》等其他史料时,发现同一个人物竟有如此多矛盾之处。比如书中记载高欢"性至孝",可据《魏书》记载,他为了权力连亲生儿子都能牺牲,这"孝"从何谈起? 更令人不齿的是对北齐后主的描写。书中极尽夸张之能事,将高纬塑造成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可细读之下就会发现,这些记载大多缺乏具体时间、地点和证人,更像是道听途说的野史。站在邺城遗址的断壁前,我突然明白:这哪里是在写历史,分明是在为唐朝取代北齐寻找正当性理由! 最让我气愤的是对北齐文化的记载。书中将北齐描述得乌烟瘴气,可当我站在响堂山石窟前,看着那些精美绝伦的佛像时,不禁怀疑:能创造出如此灿烂艺术的时代,真的如书中描述的那般不堪吗?特别是看到那些融合了鲜卑与汉文化的雕刻,更让我确信《北齐书》对北齐文化的贬低别有用心。 书中对佛教的记载尤其可笑。李百药将北齐佛教盛行归咎于统治者昏庸,可当我查阅敦煌文书时发现,北齐时期的佛经翻译和佛教艺术成就斐然。这种选择性失明的写法,不正是典型的成王败寇思维吗? 最讽刺的是,李百药在书中大谈"以史为鉴",可他自己却深陷政治漩涡而不自知。站在邺城遗址上,看着那些被岁月侵蚀的砖石,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部《北齐书》与其说是历史记载,不如说是政治宣传品。 不过话说回来,这本书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它保存了一些北齐时期的典章制度,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只是读者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要像考古学家清理文物上的泥土一样,仔细辨别其中的真伪。 合上这本书,再望一眼邺城遗址,我不禁想起书中那段对北齐灭亡的描写:"君臣相失,上下离心"。可当我站在遗址前,想到的却是: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真相往往埋在废墟之下。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总对这部《北齐书》耿耿于怀——它让我看到了历史书写中最阴暗的一面。 重读这本书,我发现最可悲的不是北齐的灭亡,而是后世对这段历史的扭曲。就像邺城遗址上那些被后人反复改建的痕迹一样,历史真相也在一次次改写中变得面目全非。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完全还原北齐的真实面貌,但至少应该保持质疑的精神,而不是全盘接受这样一部充满偏见的史书。 最终我只能给这本书三颗星——一颗给那些幸存的真实史料,一颗给那些被歪曲的历史人物,最后一颗给后世读者提个醒:读史需谨慎,切莫尽信书。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86749
翻开《北齐书》的那一刻,仿佛推开了尘封千年的宫门,迎面扑来的是带着血腥味的北朝朔风。李百药的笔触像一把钝刀,在骨头上缓慢地刻着,不似《史记》那般锋芒毕露,却更让人脊背发凉。这部史书读来总有种奇怪的错觉——那些发生在六世纪的故事,怎么和当下某些场景如此相似?历史果然是个轮回,只是换了副面具重新登场。 北齐这个短命王朝,像极了被诅咒的家族。从高欢到高纬,一代比一代荒唐,却又一代比一代真实。读着读着,常常会忘记这是史书,倒像是看一出血淋淋的黑色话剧。李百药写兰陵王戴着面具冲锋陷阵,笔锋一转又写他因一句"国事即家事"被赐鸩酒。这般写法让人恍惚,究竟是在读史,还是在看人性解剖报告?那些金戈铁马的背后,藏着多少不足为外人道的龌龊。 最令人窒息的莫过于后主高纬的章节。这个亡国之君,把"荒唐"二字演绎到了极致。在敌军压境时,他还在和冯小怜玩"再杀一围"的游戏。李百药写这段时,笔调出奇地平静,反而更显荒诞。读到这里,忍不住合上书页——原来历史从不缺少荒诞剧,只是我们总误以为当下特别荒谬。那些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与今日某些场景何其相似?不过是换了时空背景的重复演出。 《北齐书》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诚实。李百药不避讳写北齐的奢靡残暴,也不掩饰这个王朝的短暂辉煌。这种诚实让读者无所适从——我们习惯在史书里寻找道德教益,可这部史书偏偏不给明确答案。就像高洋前期英明神武,后期却成了暴君,人性之复杂,岂是简单善恶能概括的?这种迷茫感贯穿全书,读完后反而比读前更困惑。 夜深人静时翻到《祖珽传》,这个集才华与卑劣于一身的奇人,仿佛就是北齐的缩影。他能写出锦绣文章,也能干出偷窃勾当;既通晓音律,又精通谄媚之术。李百药用白描手法写他,不加评判,却让人毛骨悚然。这种笔法比直接批判更可怕,它逼着读者自己下判断,而判断的过程就是对自我的拷问。我们身上,是否也藏着祖珽的影子? 读《北齐书》总会产生奇怪的时空错位感。那些发生在邺城的故事,与当下某些场景重叠在一起。权力更迭时的嘴脸,得意时的猖狂,失势时的狼狈,千百年来竟无本质变化。李百药写史时那种克制而冷静的笔调,反而放大了这种荒诞感。他不像司马迁那样直抒胸臆,却用事实本身说话,这种写法更让人不寒而栗。 合上最后一卷时,窗外的霓虹灯依然闪烁。突然觉得,我们与北齐之间,或许只隔着一层薄薄的纸。历史从不重复,但人性永远相似。李百药笔下那些人物,他们的欲望、恐惧、算计,在今天依然能找到对应。这种发现让人既迷茫又清醒——原来我们从未真正走出历史,只是在不同的舞台上重复相似的剧本。 《北齐书》就像一面模糊的铜镜,照出来的影像既熟悉又陌生。读它不需要太多史学知识,但需要勇气——直面人性阴暗面的勇气。李百药不提供答案,他只呈现事实。这种写作方式令人不安,却异常真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古老的史书反而成了清醒剂,让人在迷茫中看清某些永恒的东西。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5461
《北齐书》史料详细,可信度高。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4492
翻开这本号称"二十四史"之一的《北齐书》,总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违和感。李百药笔下那个短命王朝的历史画卷,处处透着可疑的粉饰与刻意的遮掩。作为一部由胜利者书写的史书,它真的能还原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面貌吗? 书中对高欢父子的描写尤其值得玩味。李百药不厌其烦地歌颂高欢"宽仁大度",却对他在权力斗争中的残忍手段轻描淡写。比如高欢诛杀尔朱氏满门的血腥事件,在书中竟被美化成"除暴安良"的义举。这种春秋笔法让人不禁怀疑,史官是否在用道德外衣包装政治暴力?更讽刺的是,书中那些对高氏父子"仁德"的赞美,与他们实际统治时期的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北齐短短二十八年间六易其主,每次更迭都伴随着血腥屠杀,这样的王朝真的配得上"仁义"二字吗? 文宣帝高洋的传记读来更觉荒谬。李百药用大量篇幅描写他的"英明神武",却对其酗酒暴虐、残害宗室的恶行一笔带过。当读到高洋将宠妃薛氏肢解后用其骨制作琵琶时,史官竟还能保持冷静克制的笔调,这种选择性失明实在令人齿冷。我们不得不问:这到底是历史记载,还是为暴君洗白的辩护词? 《北齐书》对佛教的记载也充满矛盾。一方面极力渲染统治者如何"崇佛向善",另一方面却对北齐大兴寺庙导致"寺院占田过半,僧尼不事生产"的社会危机避而不谈。这种片面叙述背后,是否隐藏着史官迎合当权者宗教政策的意图?当我们看到书中那些对佛事活动事无巨细的记录,却对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寥寥数语时,历史书写的公正性已然荡然无存。 最令人不安的是全书贯穿的宿命论调。李百药将北齐的灭亡简单归结为"天命已尽",却刻意回避统治集团腐化堕落这个根本原因。这种历史观本质上是在为统治者开脱,将人为的灾难归咎于虚无缥缈的天意。试问:若真如书中所言北齐君主个个"英明神武",又怎会二世而亡? 掩卷沉思,这部史书更像是一面扭曲的镜子。它映照出的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史官与当权者共谋的历史想象。那些被精心修饰的文字背后,有多少血腥真相被永远掩埋?当我们阅读这类官方史书时,或许更需要保持清醒的怀疑精神,因为历史从不是单方面的叙事,而是需要多方印证才能接近的真相。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84094
“天命有归,神器易主,此乃天道之常。”
2025年07月3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