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252197
2025年09月04日
翻阅《尚书》的过程,远比想象中更为沉重。这份沉重并非来自文字的艰涩,而是源于这部被奉为经典的文本背后,那种令人窒息的单一视角与刻意美化的历史叙事。作为儒家典籍的开山之作,《尚书》本该呈现上古时期鲜活的政治生态,却最终沦为道德教化的工具书,这实在令人扼腕。 最令人不适的是其中程式化的圣王叙事。尧舜禹汤被塑造成毫无瑕疵的完美化身,仿佛他们从不需要面对人性的挣扎。当《尧典》描写"克明俊德"时,那种刻意为之的颂圣笔调,与出土甲骨文中商王频繁占卜吉凶的真实形象形成刺眼反差。更荒诞的是,《尚书》对暴君的描写同样陷入脸谱化,夏桀商纣的恶行清单就像预先写好的审判书。这种非黑即白的叙事方式,暴露出编纂者强烈的道德审判欲——他们不是在记录历史,而是在制造道德标本。我常想,若是当时史官能像司马迁那样潜入民间采风,或许会记下民众眼中更真实的君王形象:那些在祭祀时也会紧张失仪的凡人,那些在干旱年间同样焦虑的统治者。 文本的割裂感同样触目惊心。号称"上古之书"的《尚书》,语言风格却呈现明显的年代断层。周初诸诰中那些"呜呼""小子"的口语化表达,与《禹贡》篇工整的地理描述形成诡异对比。最可疑的是《洪范》篇,其中"五行""五事"的体系化论述,明显带有战国阴阳家的思想痕迹。这种文本拼凑的痕迹,让整部《尚书》像件打满补丁的旧衣。作为读者,我更期待看到真实的行政文书——那些应该记录在竹简上的占卜记录、物资清单甚至君臣争辩,而不是这些被反复润色的道德宣言。 对普通生命的漠视堪称本书最大的精神缺陷。当《牧誓》描写"血流漂杵"时,编纂者的笔触冷酷得令人心惊。那些被周武王称为"纣之徒"的商朝士兵,不过是穿着粗布衣裳的农家子弟;那些在"汤誓"中被宣布要歼灭的"有夏之民",可能连夏桀的面都没见过。但《尚书》的叙事里,他们永远只是道德审判中的背景板。这种对个体生命的轻视,与同时期《诗经》中"知我者谓我心忧"的个体关怀形成鲜明对比。我常想象,若是当时史官能记录下某个战俘的独白,或是某个巫祝的占卜日记,这部经典该会有怎样震撼人心的力量。 最令人失望的是其政治叙事的失真。《尚书》构建的"天命"体系像个精密的思想牢笼:君王失德则天降灾异,惟有修德才能保住政权。这种简单的因果论,完全无法解释商周鼎革中复杂的部族博弈与资源争夺。当读到《多方》篇中周公用"惟天明畏"来恐吓殷遗民时,我仿佛看见后世"君权神授"论的雏形。这种刻意美化的政治神话,掩盖了青铜时代真实的权力游戏——那些联姻结盟、物资垄断与军事威慑,才是朝代更替的真正推手。 作为读者,我始终期待能在竹简的裂缝里发现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康诰》中周公那句"小人难保",是否流露出对民众力量的隐约认知?《无逸》篇里"不知稼穑之艰难"的告诫,是否暗示着某些失传的民间记忆?这些吉光片羽的瞬间,本可以成为重构上古史的重要线索。可惜在儒学正统化的过程中,这些鲜活片段都被磨平成道德教条。 《尚书》本可以成为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它记载的时期,人类正从巫祝思维走向理性认知,从部落联盟迈向国家建制。若编纂者能忠实记录下这个转型期的阵痛——那些在占卜与理性间摇摆的决策,那些在血缘政治与官僚制度间的挣扎,那些被时代巨轮碾碎的普通人的哀鸣——这该是怎样一部伟大的作品。但眼前的《尚书》,却像座被精心打磨的纪念碑,所有的棱角与裂缝都被抹平,只留下光滑的道德说教表面。 掩卷沉思时,我忽然理解孔子"述而不作"的深意。这位整理者或许早已察觉历史真相与道德理想间的鸿沟,所以他选择用"雅言"来重述这些文献,既保留了些许历史痕迹,又投下浓重的道德光影。这种矛盾的文本状态,恰恰成就了《尚书》独特的悲剧性——它既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又是历史书写的沉重枷锁。当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这些竹简上的文字时,或许不该简单批判或崇拜,而要听见文字深处那种文明初萌时的痛苦胎动。
尚书
知书房
尚书
孔子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尚书
知书房
尚书
孔子 著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西汉学者用二十八宿比喻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尚书》百篇之说乃后起。
尚书正义
知书房
尚书正义
孔颖达 著
《尚书》学著作。唐代颁行的《五经正义》之一,二十卷。孔颖达等撰。唐贞观年间,“新定五经”颂布后,太宗又命撰《五经义疏》。由孔颖达领衔,王德韶、李子云等执笔,撰《尚书义疏》。该书以梅赜所献伪《孔传古文尚书》(《舜典》篇用姚方兴所献本)为底本,甄录南北朝以来各家旧有疏注,尤其是刘焯、刘炫的旧疏,“览古人之传记,质近代之异同,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烦而增其简。”(《尚书正义序》),加以综合发挥而成。初稿撰成后,几经讨论修改,马嘉运驳正其失,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增损其辞,直到高宗永徽四年,始定稿刊行,定名为《尚书正义》。从此,《尚书》各种异文版本以及各家学说不再流行。由于该书抛弃和排斥马融、郑玄、王肃等注本,而肯定伪《孔传古文尚书》,不仅使人们对《尚书》真正版本的面目认识模糊,而且常常使自身的解说陷入矛盾之中,不能自圆。然而,此书保留了汉以来经学界研究《尚书》的一些成果,特别是使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得以流传下来,应该是一大功绩。有《十三经注疏》本。
大戴礼记
知书房
大戴礼记
戴德 著
经书,亦称《大戴礼》或《大戴记》。传西汉戴德编,85篇。今存39篇,订为13卷。德字延君,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后仓弟子,西汉今文礼“大戴学”的创始者。书本为秦汉以前儒家治《礼》所辑解释和补充经文的有关资料,初无定本,系在长期传习中逐渐定型,而附会为“大戴”之作。所收皆产生于公元之前,不少属于战国作品。 为研究上古社会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夏小正》为中国最古月令之作。孔子三朝记八篇和曾 子十篇之于儒学,《五帝德》、《帝系》之于古世系,《诸侯迁庙》、《诸侯衅庙》、《投壶》、《公冠》之于古礼,均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北周卢辩注为通行之注。版本以明袁耿翻韩本为佳,《四部丛刊》即影此本。日本有正德六年京师万屋喜兵卫本。注本以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可读。孙诒让《大戴礼记校补》、汪照《大戴礼记补注》等亦可参考。日人铃木隆一编有《大戴礼索引》。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