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879319
2025年07月31日
奇书,儒林之瑰宝。静读可明理,细读可修身。学识浅时能读,学问深时也能读。求师不如亲见,亲见不如手录。清晨可披阅,深夜也可玩味。寒窗十年宜读,庙堂之上也宜读。疑难处可参校,寻常处也可存疑。注疏虽多,本源最要。得此一卷,胜阅千卷。儒门至要,尽在其中。经学之道,在此得门径。
郑志
知书房
郑志
郑小同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广雅
知书房
广雅
张揖 著
中国训诂书。隋代避炀帝杨广讳,改名《博雅》,后复用原名。三国魏张揖著。张揖,字稚让,清河人,太和中为博士。著作除《广雅》外,还有《埤仓》和《古今字诂》,惜二书亡佚,仅《广雅》存于世。清王念孙有《广雅疏证》10卷。卷首有张揖《上广雅表》,自言此书分上中下3卷。唐以来析为10卷。《广雅》一书即广《尔雅》、续《尔雅》之意。他说:“窃以所识,择撢群艺,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庶物易名,不在《尔雅者》详录品核,以著于篇,凡万八千一百五十文,分为上、中、下,以须方徕俊哲、洪秀伟彦之伦,扣其两端,摘其过谬,今得用,亦所企想也。”
尚书
知书房
尚书
孔子 著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西汉学者用二十八宿比喻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尚书》百篇之说乃后起。
仪礼
知书房
仪礼
彭林 著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17篇。在宗教意识不甚发达的古代中国,中华民族的祭祀等原始宗教仪式并未象其他一些民族那样发展成为正式的宗教,而是很快转化为礼仪、制度形式来约束世道人心,共有一百多卷的《仪礼》便是一部详细的礼仪制度章程,告诉人们在何种场合下应该穿何种衣服、站或坐在哪个方向或位置、第一第二第三……每一步该如何如何去做等等。
精选书评
知书客267444
从四月初到六月中读完这本书,花了两个多月。最后几卷是后人补的,粗粗看了看。作者标榜儒家学说,评判人物高低,推崇气节,表扬隐士,听起来不错,但细究起来问题不少。史料考证不严谨,有些记载明显有误。至于文笔流畅,只是基本要求。这本书号称权威,其实经不起推敲。 壬寅初夏读于北京。
郑志
知书房
郑志
郑小同
知书客108686
《郑志》值得读。古人智慧都在里面。你可以反复读。可以早上读。可以晚上读。年轻人读了有收获。中年人读了也有收获。失意时该读。得意时也该读。先贤的思想不是摆设。不是用来供奉的。要拿来用。要反复琢磨。郑国的治国之道。做人的道理。都在书里。读得进去了。自然就明白了。实在不明白也没关系。多读几遍。光读不够。要思考。
郑志
知书房
郑志
郑小同
知书客653278
自暑月初始至仲秋将尽,耗时二月有余,方将《郑志》细细读毕。其中考据之精详,体例之谨严,最为可观。郑氏网罗旧闻,折衷群言,于礼学一门尤见功力,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虽间有引证繁复处,然瑕不掩瑜。此书可为治经学者案头必备,诚经部之瑰宝也。壬寅秋杪筱堂记于吴门。
郑志
知书房
郑志
郑小同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