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花了一周时间勉强读到一半,实在撑不下去了。特罗洛普笔下这个虚构的巴塞特郡世界,就像一锅温吞的英式红茶,初尝觉得醇厚,但喝到第三杯就开始犯困。那些没完没了的牧师家庭琐事和乡绅们的茶会闲谈,在维多利亚时代或许算得上精彩纷呈,可对现代读者来说简直像在听老奶奶絮叨她年轻时的舞会礼服。 最让人头疼的是那些无处不在的宗教讨论。每个角色开口闭口都是教会事务、什一税和主教任命,仿佛整个巴塞特郡的人都活在教堂的阴影里。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查资料,才能搞明白"教区牧师的俸禄"和"副主教的管辖权"到底有什么区别。特罗洛普显然把读者都当成了和他同时代的中产阶级,对英国国教了如指掌。 不过必须承认,有些段落确实闪着智慧的光芒。比如他对婚姻现实的描写就格外犀利——那些看似美满的姻缘背后,往往藏着精打细算的财产考量。书中某位淑女说"爱情是穷人的奢侈品",这句话到现在都让我记忆犹新。可惜这样的闪光点被埋没在太多冗长的下午茶对话里,就像撒在燕麦粥里的几粒葡萄干。 最让我不适的是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处理。每个未婚姑娘都在焦虑地计算自己的"市场价值",而已婚妇女不是忙着操持家务就是染上神经衰弱。特罗洛普笔下的世界就像个精致的琥珀标本,把维多利亚时代的性别观念永远凝固在其中。虽然理解这是时代局限,但读着读着还是会感到窒息。 坚持到三百多页时,我终于决定合上这本书。窗外春光正好,何必非要和两百年前的英国乡绅们较劲呢?或许某天心血来潮会重新拾起,但不是现在——我的耐心已经和特罗洛普描写的牧师长袍一样,皱得不成样子了。
巴塞特的最后纪事
巴塞特的最后纪事
巴塞特的最后纪事
安东尼·特罗洛普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