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753885
2025年09月04日
在翻阅宋代文献时,偶然发现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这部奇书。最初以为只是普通的岭南风物志,细读之下才发现其价值远超预期。这部完成于南宋淳熙年间的著作,以十卷之体系统记录了岭南地区的山川地理、民族风俗、物产贸易等方方面面,堪称宋代最完整的岭南百科全书。 与《东京梦华录》专注于都城繁华不同,《岭外代答》展现的是另一番天地。作者周去非曾任静江府通判,在广西为官六年,得以近距离观察这片神秘土地。书中对岭南少数民族的记载尤为珍贵,如"獠人"、"蛮人"等族群的服饰、饮食、婚俗等,都描绘得细致入微。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铜鼓"的记载,这些至今仍在广西少数民族中使用的器物,在宋代就已备受重视,足见岭南文化的源远流长。 从作者身份来看,周去非作为地方官员的视角颇具特色。他不像孟元老那样沉溺于繁华旧梦,而是以务实的态度记录所见所闻。书中对海外贸易的记载尤为突出,详细描述了当时岭南与东南亚、印度乃至阿拉伯世界的商业往来。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对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读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当今的"一带一路"倡议,历史的延续性总是如此奇妙。 书中对岭南物产的记载令人大开眼界。从槟榔、椰子等热带作物,到犀角、象牙等珍稀物品,再到各种奇特的药材,无不展现岭南的富饶。特别有趣的是对"蜜唧"的记载,这种将老鼠幼崽蘸蜜生食的习俗,读来令人咋舌。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岭南的饮食文化,也体现了中原人士对岭南风物的猎奇心理。若真能穿越回宋代,面对这些奇异食物,恐怕现代人也会像书中描述的中原人一样踌躇不前。 作为地理著作,《岭外代答》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比较。作者常常将岭南事物与中原进行对比,这种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在当时实属难得。例如在记载岭南建筑时,会特别说明与中原建筑的差异;描述气候时,也会对比两地的不同。这种自觉的比较意识,使本书超越了普通的地方志,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与《东京梦华录》的怀旧情绪不同,《岭外代答》透露出的是开拓精神。周去非虽然也是中原人士,但他对岭南的态度更为开放包容。书中没有刻意强调中原文化的优越性,而是客观记录岭南特色。这种态度在宋代士大夫中实属难得,也反映了南宋时期文化心态的微妙变化。 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将书中内容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比如书中关于海外贸易的记载,与《诸蕃志》等著作可以互相补充;关于少数民族的描写,又能与后来的《赤雅》等书形成对照。这种跨文本的阅读体验,让人对宋代岭南的认识更加立体。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本书是为回答中原亲友询问而作,这种问答体的形式,使内容更加生动具体。 《岭外代答》最打动我的,是其中蕴含的文化交流智慧。在记载异域风情时,作者既保持客观记录,又融入个人观察;既展现文化差异,又寻找共通之处。这种态度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当我们面对不同文化时,是应该像周去非那样保持开放心态,还是固守自我中心?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掩卷沉思,不禁感慨:周去非笔下的岭南,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元文化交汇之地。与《东京梦华录》追忆的繁华旧梦不同,《岭外代答》展现的是文化碰撞中的新生机。或许这正是南宋时期特有的精神气质——在偏安一隅的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与探索。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今天深思。
岭外代答
知书房
岭外代答
周去非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北户录
知书房
北户录
段公路 著
地理杂志。唐段公路纂,崔龟图注。三卷。公路仕历不见史传。约咸通十二年(871)从茂名归南海。其先仕南粤,后官万年县尉,是书为作者亲自南游五岭间采撷民间风土、习俗、歌谣、哀乐等而作。以《史记·秦本纪》 “南尽北户”,即开北户以向日名书。约二万字。卷一所记通犀、孔雀、鹧鸪、鹦鹉、绯猴、蚺虵牙、红虵、水鱼等陆水动物及飞禽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及捕捉饲养方法、用途等;卷二载蚊扇、鹅毛被、红虾盃、鸡毛笔、红盐等用物、食品;卷三记岭南无核荔枝、变柑、山桔子、山胡桃、白杨梅及越王竹、指甲花等花卉竹木。对研究我国唐代岭外地区生物资源、地理环境及人们生活习俗、食品结构等颇有意义。有《古今说海》、《学海类编》、 《丛书集成》、 《四库全书》各本。
入蜀记
知书房
入蜀记
陆游 著
《入蜀记》6卷,南宋陆游撰。陆游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8)十二月被授夔州通判,次年闰五月十八日以故乡山阴动身赴任,于十月二十七日方抵夔州。《入蜀记》就是他在赴蜀途中记其所见所闻的一部日记。此书与一般行记惟知流连风景不同,它所记沿途物产、民俗及社会情况甚为丰富,不论是对研究陆游本人,还是对研究南宋社会,都有较大参考价值。陆游在六月二十五日记他在镇江神庙中遇到的一个北方义军战士王秀,王秀向他发了一通感慨:王在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侵时参加了北方的抗金义军,并攻下了大名府,与宋军遥相呼应,但他南归以后却未受到朝廷任用,王秀说时觑欷不已。陆游对此事虽未加一句评论,但他对朝廷薄待爱国志士的不满却已流露无遗。《入蜀记》的文采也颇可观,陆游本是大手笔,书中描摹山川风物极有韵味,如十月二十六日记瞿塘峡云:“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在宋代的行记游记类杂著中,《入蜀记》以它优美的文字受人推重,何宇度《益部谈资》上卷说:“宋陆务观、范石湖皆作记妙手。一有《入蜀记》,一有《吴船录》,载三峡风物,不异丹青图画,读之跃然”。陆游还对沿途所见古迹进行考辩,如谓丹阳皇业寺即古皇基寺,因避唐玄宗李隆基名讳而改,又谓李白诗所称“新丰酒”,其地在丹阳、镇江之间,非长安之新丰;谓欧阳修诗“江上孤峰蔽绿萝”中的绿萝是溪名,而非泛指藤萝,等等。这些考订对历史地理及文学的研究都有助益。《入蜀记》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最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就是采用的这个版本。
宜都记
知书房
宜都记
袁山松 著
《宜都记》,亦称《宜都山川记》,是东晋袁山松(一作袁崧)任宜都(今属湖北)郡守时所作。原书已散佚,从唐代开始,陆续有人辑其佚文。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陶宗仪《说郛》等均有辑文。这里所选的三段文字,即参校各本辑文整理而成的。《宜都记》是较早的一部以记述山川为主要内容的地方志。其中对长江三峡的描写尤为精绝,为盛弘之《荆州记》写三峡所本,后又经郦道元加以扩充丰富,写进《水经注》。《宜都记》以文学的笔调写三峡山水之美,应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虽然全文已散佚,但从仅存的这几段来看,也足以说明作者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其审美眼光、文字技巧都是相当高明的。唯其如此,才为后人所称引,成为摹写三峡山水的范本。
精选书评
知书客736998
好书,岭南的百科全书。壮哉、妙哉、绝哉!可以当历史看,可以当地理看,可以当游记看。开心时看它,烦恼时也看它。当官的能学到东西,老百姓也能长见识。出门在外要带着它,坐在家里也要翻它。明朝人写不好广西,清朝人更写不好。要说写广西的,谁也比不上这本。
岭外代答
知书房
岭外代答
周去非
知书客267521
《岭外代答》十卷,周去非亲历岭南风土,详录异事,述其见闻。其书记儋耳雕题之俗,槟榔蒌叶之嗜,与夫海外蕃商之往来,皆足以补正史之阙。去非以冷眼观世,笔墨间时露讥诮,然考据精审,不经之谈绝少。余每展卷,恍见宋时岭南瘴雾中,珠玑犀象与贬客流人相杂,而著者独持一卷,于蛮烟蜑雨间作清醒之记,诚岭表之珍籍也。
岭外代答
知书房
岭外代答
周去非
知书客581291
这本书写岭南风物,但内容杂乱无章,读起来很费劲。作者记录了很多见闻,但都没有讲清楚。有些地方说得很详细,有些地方又很简略。书中提到的人和事大多没有解释背景,让人摸不着头脑。作者似乎想写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但实际效果很差。这些材料堆积在一起,让人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总体上,这本书缺乏条理,读完后反而更糊涂了。
岭外代答
知书房
岭外代答
周去非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