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户录
知书房
北户录
段公路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8
发表书评
有人从《北户录》里看到岭南风物的奇珍异宝,有人读出了唐宋文人探幽访胜的雅趣。而我翻开这本古老的笔记,仿佛跟随段公路徜徉在岭南的山水之间,听他娓娓道来石榴花如何染红衣衫,孔雀怎样在月下开屏。那些生动的记载让千年前的岭南风情跃然纸上,让我们得以触摸到那个时代最鲜活的生活气息。这部珍贵的博物志不仅记录了物产,更传承着古人观察世界的智慧和情趣,在新的时代依然焕发着独特的光彩。
读完《北户录》让我感到古人的智慧实在了不起。他们记录岭南物产时已经注意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知道过度索取会带来灾难。但人性是贪婪的,他们的想法在当时很难实现。现在我们必须先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然后才能谈生态伦理。如果只讲保护自然的道理而不立法,就会出现一边喊着环保口号一边破坏环境的伪善者。历史证明,单靠道德说教保护不了山川草木。只有完善的法律和监管,才能真正约束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与其空谈万物有灵,不如用具体的罚则来保护每一棵树、每一条河。
岭南的夏日总是来得格外早,木棉絮飘过珠江水,落在越王台的石阶上。段公路笔下那些奇异的草木虫鱼,仿佛就藏在老榕树垂下的气根之间。《北户录》的纸页翻动时,总能闻到一股潮湿的咸腥味——那是南海的风穿过一千三百年的时光,挟着儋耳人的槟榔香和交趾郡的犀角气息扑面而来。
唐人总说岭南是瘴疠之地,可段公路的笔尖却在这里勾勒出了另一个世界。红蕉花在雨季里疯长,玳瑁龟的鳞甲折射着铜鼓纹样,那些被中原士人视为"异物"的存在,在他的记载里突然都有了温度。最令人玩味的是书中记录的"蜜香纸",这种用沉香树皮制成的纸张"纹如鱼子",南汉宫廷用它来书写密诏。当我在大英博物馆见到类似的唐代文书残片时,突然意识到段公路的记载何等珍贵——他保存的不仅是物产名录,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密码本。
这部成书于晚唐的笔记,常被归入风土志的范畴。但若细读"无核荔枝"条目下关于嫁接技术的记载,或是"水母"条中渔民处理海蜇的工序,便会发现作者对生产实践的关注远超一般猎奇者。段公路在岭南节度使幕府任职的经历,使得他的观察兼具士大夫的学养与地方官的务实。书中对潮州盐田、端州砚坑的记载,至今仍是研究唐代手工业的一手资料。那些看似琐碎的"孔雀粪作画""椰壳制器"的记录,拼凑起来竟是一幅完整的岭南经济生态图。
当代学者多将《北户录》与《岭表录异》并称,但段公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记录的体系性。从物产分布、采集时节到加工方法、贸易流向,他构建的认知框架明显受过《齐民要术》的影响。在"桂蠹"条中,他详细记述了官府收购虫蛀的肉桂再转售波斯商人的全过程,这种对商品链的完整追踪,在唐代文献中实属罕见。更难得的是,他常以按语形式比较岭南与中原的差异,比如指出北方人腌制鲻鱼"不如广南用槴子汁浸之佳",这种自觉的文化比较意识,在当时堪称超前。
如今翻检《北户录》,总会被某些细节击中。比如记载崖州人用刺桐花汁染布,恰好解释了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代绛色绢帛的染色工艺;而关于占城稻"一岁两熟"的记载,又为宋代江南稻作革命找到了技术传播的线索。段公路不会想到,他随手记下的岭南见闻,会成为后世解读中古时期欧亚物质文化交流的钥匙。那些躺在文字里的荔枝壳、珊瑚树、龙眼干,终究比南汉王朝的宫阙更长久。
珠江潮水拍打着光孝寺的台阶,当年段公路踏过的海蚀岩上,如今挤满了拍照的游客。但若在雨后的清晨翻开《北户录》,仍能听见唐末的市舶使在查验波斯琉璃的脆响,看见疍家女用红螺盏承接着新榨的椰浆。这部看似杂乱的地方风物志,其实藏着比正史更鲜活的生命力——当黄巢军的火把照亮广州城时,是这些琐碎的记载替一个时代守住了人间烟火。
有很长时间没读过这种记录岭南风物的古籍了,因为朋友推荐才勉强看完。书中记载的那些奇珍异果,现在看起来都是些寻常东西。荔枝龙眼这些,超市里随时能买到。那些关于孔雀犀牛的描述,更像是道听途说的传闻。
书中说岭南人吃蛇鼠蝙蝠,让人觉得不舒服。这些内容放在现代看,不仅没有价值,还可能误导读者。作者段公路只是把这些猎奇的见闻记下来,根本没有认真考证。他写当地人用孔雀毛做扇子,但根本没说明具体做法。这种记录方式很不严谨。
更让人反感的是书中表现出的优越感。作者用居高临下的态度描写岭南风俗,字里行间透着对当地人的歧视。他把很多正常的生活习惯都写成奇风异俗,这种写法很傲慢。比如描写当地人嚼槟榔,非要强调他们牙齿发黑的样子。
书中关于物产的记载也很混乱。同一种东西在不同章节重复出现,前后说法还不一致。读起来特别费劲。那些植物动物的古称现在大多不用了,看的时候要不停查注释。这样的书对现代读者来说实在没什么用处。
最不能接受的是书中夹杂着大量迷信内容。写什么龟甲占卜、树神显灵,完全没有科学依据。这些内容除了满足猎奇心理,真的看不出有什么价值。现在还有人推荐读这种书,我觉得很不能理解。
整本书看下来,感觉就是一本古代版的猎奇游记。作者既没有实地考察的严谨态度,也没有人类学研究的价值。这样的书被当成古籍经典来推荐,实在说不过去。与其浪费时间读这种书,不如去看现代人写的正经地方志。
岭南风物志中的珍奇《北户录》作为唐代笔记文学的典范之作当之无愧。此书与《酉阳杂俎》、《岭表录异》等并列为记录岭南风土的重要文献,在唐代地理博物类著作中,《北户录》以其严谨的考据态度和详实的记载而独树一帜。段公路笔下的岭南风物,不仅保存了珍贵的历史地理资料,更展现了唐代文人对异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细读此书,不得不佩服作者治学之严谨,观察之细致。其对岭南动植物、物产的记载,既有科学价值,又不失文学趣味。如记载孔雀"尾长五尺,金翠晃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孔雀的华美姿态;描述荔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比喻贴切,令人如见其形。这种兼具实证与美感的文风,正是唐代笔记文学的独特魅力。
书中记录的岭南奇珍异兽尤为引人入胜。如犀牛"角长三尺余",鳄鱼"长二丈余",这些在今天看来略显夸张的记载,恰恰反映了当时中原人对岭南的想象与认知局限。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记录这些异兽时,往往引用前人著述加以佐证,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这种既保留民间传说又注重史料印证的双重性格,使《北户录》在科学性上超越了单纯的猎奇之作。
段公路笔下的岭南风物,既有实地考察的精确,又有文人笔触的优雅。如记载桂树"正月开花,香闻数里",寥寥数语便道出桂花的时空特性与感官体验。这种将科学观察与审美体验完美结合的写法,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典范意义。《北户录》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唐代岭南的一手资料,更在于展现了唐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既有理性的观察,又有诗意的想象。
最后借用作者的治学态度,愿所有读者都能像段公路一样:既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又不失严谨的考据精神;既能欣赏异域风情之美,又能探究现象背后的真实。这或许才是阅读《北户录》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