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岭外代答
岭外代答

岭外代答

周去非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区域志。南宋周去非撰。 十卷。去非字直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隆庆进士。淳熙间为广南西路桂林通判。归后,以答客问于淳熙五年(1178)写成此书。约七万五千字。内容含地理、边帅、山川、岩洞、风土、服饰、法制、食用、宝货、金石、花木、禽兽、古迹和蛮俗等。原书久佚,后从《永乐大典》中录出,编入《知不足斋丛书》,共十卷,列二十门,总二百九十四条。《四库全书》收编时云: “其书条分缕析,视嵇含、刘恂诸书,叙述为详。”“而边帅、法制、财计诸门,实足补正史所未备,不但记土风物产徒为谈助已也。”有《知不足斋丛书》和《丛书集成》等本。
更多
书评  · 6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53885
在翻阅宋代文献时,偶然发现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这部奇书。最初以为只是普通的岭南风物志,细读之下才发现其价值远超预期。这部完成于南宋淳熙年间的著作,以十卷之体系统记录了岭南地区的山川地理、民族风俗、物产贸易等方方面面,堪称宋代最完整的岭南百科全书。 与《东京梦华录》专注于都城繁华不同,《岭外代答》展现的是另一番天地。作者周去非曾任静江府通判,在广西为官六年,得以近距离观察这片神秘土地。书中对岭南少数民族的记载尤为珍贵,如"獠人"、"蛮人"等族群的服饰、饮食、婚俗等,都描绘得细致入微。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铜鼓"的记载,这些至今仍在广西少数民族中使用的器物,在宋代就已备受重视,足见岭南文化的源远流长。 从作者身份来看,周去非作为地方官员的视角颇具特色。他不像孟元老那样沉溺于繁华旧梦,而是以务实的态度记录所见所闻。书中对海外贸易的记载尤为突出,详细描述了当时岭南与东南亚、印度乃至阿拉伯世界的商业往来。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对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读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当今的"一带一路"倡议,历史的延续性总是如此奇妙。 书中对岭南物产的记载令人大开眼界。从槟榔、椰子等热带作物,到犀角、象牙等珍稀物品,再到各种奇特的药材,无不展现岭南的富饶。特别有趣的是对"蜜唧"的记载,这种将老鼠幼崽蘸蜜生食的习俗,读来令人咋舌。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岭南的饮食文化,也体现了中原人士对岭南风物的猎奇心理。若真能穿越回宋代,面对这些奇异食物,恐怕现代人也会像书中描述的中原人一样踌躇不前。 作为地理著作,《岭外代答》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比较。作者常常将岭南事物与中原进行对比,这种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在当时实属难得。例如在记载岭南建筑时,会特别说明与中原建筑的差异;描述气候时,也会对比两地的不同。这种自觉的比较意识,使本书超越了普通的地方志,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与《东京梦华录》的怀旧情绪不同,《岭外代答》透露出的是开拓精神。周去非虽然也是中原人士,但他对岭南的态度更为开放包容。书中没有刻意强调中原文化的优越性,而是客观记录岭南特色。这种态度在宋代士大夫中实属难得,也反映了南宋时期文化心态的微妙变化。 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将书中内容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比如书中关于海外贸易的记载,与《诸蕃志》等著作可以互相补充;关于少数民族的描写,又能与后来的《赤雅》等书形成对照。这种跨文本的阅读体验,让人对宋代岭南的认识更加立体。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本书是为回答中原亲友询问而作,这种问答体的形式,使内容更加生动具体。 《岭外代答》最打动我的,是其中蕴含的文化交流智慧。在记载异域风情时,作者既保持客观记录,又融入个人观察;既展现文化差异,又寻找共通之处。这种态度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当我们面对不同文化时,是应该像周去非那样保持开放心态,还是固守自我中心?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掩卷沉思,不禁感慨:周去非笔下的岭南,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元文化交汇之地。与《东京梦华录》追忆的繁华旧梦不同,《岭外代答》展现的是文化碰撞中的新生机。或许这正是南宋时期特有的精神气质——在偏安一隅的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与探索。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今天深思。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岭外代答》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