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外代答
知书房
岭外代答
周去非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6
发表书评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本记录岭南风物的笔记究竟能有多少可信度,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号称记载详实,但细读之下就会发现许多地方经不起推敲。比如书中对少数民族习俗的描述,明显带着中原人士的轻慢态度,把许多正常的风俗写得稀奇古怪。更别说那些关于海外异国的记录,很多都是道听途说,缺乏实地考察的支撑。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可能在于它暴露了宋代士大夫对岭南的认知局限。作者虽然在南疆为官多年,却始终带着居高临下的眼光。他把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写得像动物园里的奇观,这种态度本身就说明问题。书中那些关于物产的记载倒是比较实在,但也很可能只是照抄了官府的税收清单。
最让人怀疑的是,书中很多内容都能在其他笔记中找到类似的记载。这说明周去非很可能大量参考了前人的著作,而不是亲自调查的结果。当他把不同来源的材料拼凑在一起时,难免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比如对同一个地方的描述,在不同的章节中就有出入。
《岭外代答》写岭南风物,但作者周去非的态度很奇怪。他详细记录当地风俗,却又带着中原人的轻视。书里写海南黎人"不知礼义",又说他们"质朴少诈"。这种矛盾很真实,就像一个人既好奇又放不下架子。最有价值的是那些具体记载,比如占城稻的种植方法,还有海外贸易的细节。但你要小心,作者对异族的描述常常带着偏见。整体来看,这本书像是一扇半开的窗,既让人看到新东西,又遮遮掩掩。
有人说《岭外代答》记录了宋代岭南的风土人情,但我觉得这本书就是一本流水账。内容杂乱无章,细节描写既不深入也不全面。很多地方的记载含糊不清,根本看不出当时的真实情况。作者周去非的写作水平很一般,读起来特别枯燥。这本书的价值被过分夸大了,实际上它提供的信息很多都是道听途说,根本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可靠资料。与其花时间看这种书,不如去读更严谨的史书。
《岭外代答》作为南宋时期重要的地理学著作,以其详实的记载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了解宋代岭南地区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部著作由周去非在淳熙年间撰写,作者以其亲身经历和细致观察,系统记录了广西地区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和行政建置,展现了宋代士大夫对边疆地区的认知水平。
周去非是南宋隆兴元年进士,曾任桂林通判。与一般闭门著述的文人不同,他具有丰富的仕宦经历,这使他的观察视角兼具官员的务实与学者的严谨。在广西任职期间,他不仅深入考察当地情况,还特别注重与当地民众交流,这种治学态度使《岭外代答》具有难得的实证精神。书中记载的许多内容,如少数民族的习俗、海外贸易的情况等,都显示出作者开阔的眼界和求实的态度。
这部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系统性。全书分为地理、边帅、法制、财计等二十门,每门下又细分条目,这种编排方式既方便查阅,又体现了宋代士人条分缕析的思维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广西与交趾(今越南)边境贸易的记载尤为详细,包括交易物品、货币使用、商人往来等方面,这些内容为研究宋代对外贸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
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周去非笔下的岭南世界既陌生又真实。他记载的"瘴气"现象、少数民族的"铜鼓文化"、特殊的婚丧习俗等,都让人对宋代岭南地区产生强烈的认知冲击。不同于一般志书的枯燥罗列,周去非的叙述往往带有现场感,如描述壮族歌圩时"男女聚歌,相悦则为夫妇"的记载,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
作为一部地理著作,《岭外代答》的价值不仅在于史料记载,更在于它体现的认知方式。周去非既没有以中原文化居高临下地评判岭南风俗,也没有盲目美化异域风情,而是保持着客观记录的态度。这种理性精神在宋代士大夫中尤为可贵,使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地方志范畴,成为研究宋代文化心态的重要文本。
这部著作对现代读者而言,既是了解宋代岭南社会的窗口,也是思考文化差异的契机。周去非的记述提醒我们,在文化交流中既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也要保持清醒的认知。书中关于跨境贸易、民族关系的记载,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对边疆治理、文化融合等问题的思考。从学术角度看,本书的史料价值与思想价值都值得重视;对普通读者来说,它则是一部能拓展历史视野的佳作。
"岭外风物,与中州殊异,观之不足,耳目为之一新。"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