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确实展现了他惊人的笔力,那些细密如针脚的心理描写和穷困潦倒的生活场景,读来令人窒息。但不得不说,这部作品里泛滥的自我怜悯和近乎病态的自我剖析,让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精神折磨。作者似乎沉醉于描绘贫穷带来的屈辱感,以至于每个角色都浸泡在黏稠的苦水里,连呼吸都带着腐朽的味道。 杰武什金这个角色简直是个悲剧的集合体。他那些长达数页的内心独白,与其说是展现了小人物的尊严,不如说是暴露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受虐美学的痴迷。这个抄写员对瓦尔瓦拉近乎病态的奉献精神,怎么看都像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残。更可笑的是,他居然能从被践踏的尊严中品出某种诡异的快感,这种扭曲的心理状态实在令人不适。作者试图让我们同情这个角色,但过度的自我贬低只会让人产生反感。 瓦尔瓦拉也好不到哪去。这个看似纯洁的少女,实际上是个精于算计的利己主义者。她接受杰武什金的资助时表现出的那种暧昧态度,与其说是无奈,不如说是种变相的剥削。最讽刺的是,当她终于抓住机会逃离贫困时,那份决绝与之前表现出的柔弱形成鲜明对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想塑造一个被命运摧残的可怜形象,结果却写出了一个利用他人善心的机会主义者。 书中其他配角更是单薄得可怜。那个整天醉醺醺的房东,那个装腔作势的官员,都像是从通俗剧里走出来的脸谱化角色。陀思妥耶夫斯基似乎认为,只要往人物身上堆砌足够多的苦难,就能让他们显得真实。但事实上,这些角色除了呻吟和抱怨外,几乎没有其他存在感。 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小说中无处不在的感伤主义调子。那些刻意渲染的悲惨场景,那些矫揉造作的情感宣泄,读起来就像是在看一场拙劣的悲情表演。陀思妥耶夫斯基显然深谙如何触动读者的同情心,但这种手法用得过火就变成了情感勒索。当每个段落都在声嘶力竭地呐喊"看我多可怜"时,真正的悲剧力量反而被稀释了。 不过必须承认,书中对彼得堡贫民窟的描写确实震撼。那些阴暗潮湿的角落,那些发霉的面包和破旧的外套,都带着令人窒息的真实感。可惜这些精彩的环境描写,都被淹没在无休止的自我怜悯中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来在《罪与罚》中找到了苦难与救赎的平衡点,但在这部处女作中,他显然还没学会克制。 说到底,《穷人》最大的问题是它把贫穷浪漫化了。它将物质匮乏包装成某种精神洗礼,将生存困境美化成道德考验。但现实中的穷人没有时间写长信倾诉衷肠,他们要为下一块面包奔波。这部小说与其说是描绘穷人的生活,不如说是知识分子对贫穷的想象 - 一种充满文学性的、经过精心修饰的苦难。
穷人
穷人
穷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