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魔
群魔
陀思妥耶夫斯基

群魔

陀思妥耶夫斯基  

《群魔》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其故事取材于1869年莫斯科发生的涅恰耶夫案件。涅恰耶夫是彼得堡大学的旁听生,曾积极参加1869年春彼得堡的学生运动。他跑到国外后,在日内瓦与巴枯宁接近,并学习了无政府主义的阴谋策略。 1869年9月,涅恰耶夫携带建立反政府的秘密组织的计划到达莫斯科,还随身带着由巴枯宁署名的“世界革命同盟俄国分部”的委托书。他建立秘密小组,密谋成立了“人民惩治会” 。1869年11月21日,涅恰耶夫用恶意煽动、欺骗和恐吓手段,借口伊万诺夫有可能向当局告密,迫使“人民惩治会”的一群会员在莫斯科附近暗杀了他。作者用文学的形式叙述了这一事件。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51658
“点燃俄国知识分子精神火药桶的导火索”——这或许是对《群魔》最精准的注脚。陀思妥耶夫斯基用他特有的神经质般的笔触,将19世纪俄国社会的癫狂与躁动永远凝固在了纸页间。当斯塔夫罗金在修道院走廊里突然亲吻主教的手时,那种令人战栗的宗教癫狂,与《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跪吻大地时的震颤如出一辙,都是陀氏笔下特有的灵魂闪电。 小说里那些喋喋不休的辩论场景,初读时总让我想起大学哲学系走廊里永不停歇的争论。特别是韦尔霍文斯基父子关于“要不要先摧毁一切”的对话,简直像极了当下某些知识分子的网络论战——同样激烈的言辞,同样天真的残忍。这种惊人的现实映射力,正是陀氏作品穿越时空的魔力。 必须承认,读《群魔》就像在暴风雨夜爬山。那些长达十几页的心理独白,那些突然插入的宗教呓语,都需要读者像攀岩者寻找支点那样,在字里行间寻找喘息的缝隙。但当你熬过第三章韦尔霍文斯基的演讲后,就会突然进入某种谵妄般的阅读状态,仿佛被吸入陀思妥耶夫斯基构建的思想漩涡。 特别要说说基里洛夫这个角色。他那个“自杀成神”的理论,初看荒诞不经,但某个失眠的凌晨重读时,突然惊觉这不正是当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预言吗?这种阅读时的顿悟时刻,是其他作家很难给予的珍贵体验。虽然全书充斥着压抑与黑暗,但彼得·斯捷潘诺维奇在舞会上出丑那段描写,竟让我笑出了声——陀氏式的幽默就像黑面包里的盐粒,越是咀嚼越有滋味。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2446
这真是一部燃烧着灵魂的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人性最深处的黑暗与光明都撕开来给我们看。那些自称救世主的"群魔"在疯狂中起舞,而我们分明看到作者正以悲悯的目光注视着这场人间悲剧。他笔下的每个角色都像被命运之火烧灼的飞蛾,在信仰与虚无间痛苦挣扎。最令我震撼的是,即使面对人性最阴暗的深渊,作者依然保持着对真理近乎固执的追求。这不只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面照见俄罗斯灵魂的魔镜,让我们在颤栗中看清了自己的影子。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15264
我们这一生,要独自穿过矛盾和混乱。路过那些狂热的信仰,路过虚无和绝望,路过尊严的崩塌,路过灵魂的拷问,路过理性与疯癫的边界,路过最深的自责与忏悔,路过救赎的可能,路过整个人性的深渊。最后我们会明白,黑暗并非终点,而是光明的另一种表达。陀思妥耶夫斯基告诉我们,即使最堕落的灵魂,也能在苦难中找到向上攀登的力量。生活的真正胜利不在于避免堕落,而在于跌倒后还能站起来。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24712
《群魔》让我看到了一群深陷思想泥沼的人。他们都在寻找信仰,却在激进与虚无中迷失方向。书中每个人都被自己的执念折磨,想证明什么却越走越偏。但很奇怪,读完后我反而理解了他们的挣扎。就像现实中很多人一样,我们都会在某个阶段陷入自我较劲的状态。陀氏把这些矛盾写得太真实了。这本书教会我,人需要先理解自己的疯狂,才能找到清醒的路。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6267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像一把钝刀,缓慢地割开皮肉。故事开始得杂乱,人物一个个冒出来,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慢慢看下去,你会发现这些混乱背后藏着严密的逻辑。书中的人物都在疯狂边缘游走,他们的想法和行为超出了常理。特别是斯塔夫罗金,这个角色让人感到压抑。他聪明又空洞,像一具行走的躯壳。 相比《罪与罚》,这本书更黑暗。没有英雄,没有救赎,只有一群被恶魔附体的人。他们讨论革命,讨论上帝,讨论虚无主义。这些对话读起来费劲,但仔细想会发现很有道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人性最丑陋的部分挖出来给你看。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但书里讨论的问题今天依然存在。人们还在为理想发狂,还在用暴力解决问题。读完会觉得沉重,因为书里说的都是真话。陀思妥耶夫斯基不给你希望,他只告诉你现实有多残酷。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