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群魔
群魔

群魔

陀思妥耶夫斯基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群魔》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其故事取材于1869年莫斯科发生的涅恰耶夫案件。涅恰耶夫是彼得堡大学的旁听生,曾积极参加1869年春彼得堡的学生运动。他跑到国外后,在日内瓦与巴枯宁接近,并学习了无政府主义的阴谋策略。 1869年9月,涅恰耶夫携带建立反政府的秘密组织的计划到达莫斯科,还随身带着由巴枯宁署名的“世界革命同盟俄国分部”的委托书。他建立秘密小组,密谋成立了“人民惩治会” 。1869年11月21日,涅恰耶夫用恶意煽动、欺骗和恐吓手段,借口伊万诺夫有可能向当局告密,迫使“人民惩治会”的一群会员在莫斯科附近暗杀了他。作者用文学的形式叙述了这一事件。
更多
书评  · 1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18266
花了整整一周才看了三分之一,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这本书太费脑子,里面全是俄国政治和宗教的争论,各种主义的名词来回打架。我查了好几次资料还是搞不清斯拉夫派和西方派到底在争什么。 主角斯塔夫罗金像个幽灵一样在故事里飘来飘去,他做的那些事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比如他莫名其妙去亲一个陌生女孩,又突然承认自己强奸过未成年少女。书中其他角色也都很奇怪,不是歇斯底里就是神神叨叨的,对话永远在绕圈子。 最难受的是整本书的氛围,阴郁得让人喘不过气。每个人物都在互相折磨,说着说着就开始长篇大论地讲哲学。我试着记笔记,结果发现根本理不清这些人的逻辑。他们前一秒还在讨论革命,下一秒就跳到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上。 书里描写的俄国社会也很压抑。地主们无所事事,农民们愚昧无知,革命者们疯疯癫癫。有一段写大学生们密谋造反的情节,他们计划得漏洞百出,却自以为在干一番大事业。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这些人都写得既可笑又可怕。 我承认作者看问题很深刻,写人性也很犀利。但是这种写作方式实在太折磨读者了。每页纸都密密麻麻排满了字,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看得人头晕。有时候翻了好几页才发现其实什么都没发生,就是几个人在房间里说些莫名其妙的话。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3965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群魔》始终笼罩着一层令人窒息的迷雾,那些被冠以"革命者"名号的人物,与其说是为了崇高理想而奋斗,不如说是被内心深处某种难以名状的疯狂所驱使。作家将理性思辨的力量赋予沙托夫,却把灵魂深处的黑暗撕裂给了斯塔夫罗金,这种刻意的分裂让整部小说呈现出诡异的双重镜像。当我们在字里行间穿行时,总能感受到作者对人性深渊既恐惧又着迷的矛盾心理。 那些看似高尚的革命口号下,隐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虚无。韦尔霍文斯基父子的关系就像一面扭曲的镜子,照出了俄国知识分子代际传承中的精神畸变。我常常困惑:当基里洛夫宣称"上帝不存在,所以我要自杀"时,这到底是一种哲学觉醒,还是更可怕的疯狂开端?陀思妥耶夫斯基似乎有意将每个角色都推向各自的极端,让读者在眩晕中目睹思想如何异化为暴力。 最令人不安的是,小说中那些歇斯底里的场景在今天看来竟如此熟悉。当彼得·韦尔霍文斯基策划谋杀时表现出的那种冷静算计,与现代社会某些极端分子的行为模式何其相似。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让我不寒而栗——我们是否也生活在某种看不见的"群魔"之中?或许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就看透了:当人们自以为在追求真理时,往往正在成为某种疯狂理念的傀儡。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群魔》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