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488318
2025年06月24日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 《司马法》中的这一古训,道出了军事与仁政密不可分的深刻真理,这部春秋时期的兵法典籍不仅展现了冷兵器时代的战术智慧,更揭示了中国古代"兵刑合一"的政治哲学,它将战争伦理升华为一种文明教化的境界。
司马法
知书房
司马法
姜子牙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便宜十六策
知书房
便宜十六策
诸葛亮 著
一卷。旧题汉诸葛亮撰。考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之著述详列于传后,无是书之名。故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疑附托者所为,甚为有据。《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此书名作《武侯十六策》,引晁氏之言曰十六策者,一治国,二君臣,三视听,四纳言,五察疑,六治民,七举措,八考黜,九治军,十赏罚,十一喜怒,十二治乱,十三教令,十四斩断,十五思虑,十六阴察。此书内容于此见其大略。惟晁氏称六曰治民,今本作治人;十二曰治乱,今本作治政;十六曰阴察,今本作阴诫,小有异同。清人张澍把此书辑入 《诸葛忠武侯文集》,一卷16篇。
将苑
知书房
将苑
诸葛亮 著
《将苑》是中国古代一部专门讨论为将之道的军事著作,又称《诸葛亮将苑》、《武侯将苑》、《心书》、《武侯心书》、《新书》、《武侯新书》等。此书宋代称《将苑》,明代始改称《心书》,如《经籍志》;或《新书》,如陶宗仪《说郛》;也有称《将苑》的,如《百川书志》。《汉魏丛书》虽于书名题作《心书》,而篇章标题中间有《新书》字样。现存版本中,这几种称谓都有,核其内容,虽有所差别,但基本上是一致的,是同书异名。
太公金匮
知书房
太公金匮
吕尚 著
《隋志》子部兵家类著录“《太公金匮》二卷”,即《汉志》道家类著录的《太公》一书中的子目《言》。古人云“藏之金匮”,含有保密之意,兵家言当然是秘密的,故《太公》之《言》得称《太公金匮》。《太公金匮》亦为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者伪托姜太公所作的兵书(参阅“六韬”条和“太公阴谋”条)。唐马总摘编的《意林》有《太公金匮》二卷,摘录《太公金匮》五条。其一至三条为武王问、太公答的形式,属于政治方面的言论。另两条为哲学家言: (一) “道曰: 微而生,祸自微而成;慎终与始,完如金城。”(二) “行必履正,无怀侥幸;忍之须臾,乃全汝躯;刀利皑皑,无为汝开;源泉滑滑,连旱则绝;取事有常,赋敛有节。”此论确与老子哲学相通,此所以刘歆以之入《兵书略》,而班固将其归入道家类也。盖此书与《六韬》有所不同,既有兵家言,又有哲学家言,并有政治家言。从《意林》可知,《太公金匮》至晚唐犹存。《旧唐书·经籍志》尚于“兵家类”著录《太公金匮》二卷,不知是五代撰修《旧唐书·经籍志》者得见此书,还是照录《隋志》。清人汪宗沂辑有《太公兵法逸文》一卷,其中有注明来自《太公金匮》者。
精选书评
知书客429593
今岁仲夏始读《司马法》,历二月而卒业。此兵家至宝,言简义丰,非寻常韬略可比。其论"仁本"一章尤为警策,言战阵之事而不忘仁义,诚为千古用兵者之圭臬。每当夜读,辄见烛影摇红中古将军按剑而立,使人顿生慷慨之气。昔人云"半部《司马法》可治天下",余谓一卷在手,亦足砺志。甲辰长夏,临窗把卷,忽觉胸中兵气纵横,遂记此于钱塘江畔。
司马法
知书房
司马法
姜子牙
知书客215924
姜子牙的《司马法》是古代兵法的经典。很多人看重其中的谋略与战术,但我更关注其中的治军思想。书中强调军纪严明,赏罚分明,这些原则实际上适用于任何组织管理。姜子牙提出"以战止战"的理念,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对和平的追求。这本书的军事哲学远比表面看起来深刻。掌权者往往只关注权谋,却忽略了这些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司马法
知书房
司马法
姜子牙
知书客278115
兵书,军法的祖宗。服气、佩服、服帖!打仗时能用,和平时也能用。将军能学会,小兵也能学会。失败时要读,胜利时也要读。年轻时要看,老了也要看。读一百遍不如用一遍,用一百遍不如懂一遍。懂了这个,打仗就明白了。看别人打仗不如自己打仗,自己打仗不如懂打仗。懂了这个,就当将军了。
司马法
知书房
司马法
姜子牙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