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苑
知书房
将苑
诸葛亮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3
发表书评
在茫茫兵书堆里,《将苑》不过又添了一本老调重弹的糟粕。世人总爱吹捧作者"智者"的头衔,却不见书中处处是君王驭下的权谋之术。那些所谓"为将之道",说到底不过是教人如何用士卒的性命去填统治者的野心。尤其读到"将苑必先正己"这一节,简直令人发笑——古往今来,杀人如麻的将领哪个不是满口仁义道德?这般道貌岸然的兵书,也不过是给嗜血者披上一层儒雅外衣罢了。
读《将苑》常觉诸葛亮不仅是一代名相,更是用兵如神的军师。书中"兵机""将材"诸篇,把为将之道讲得通透,非纸上谈兵者可及。尤其欣赏"将善"篇中"五善"之说,既要知进退,又须明善恶,这般全面考量才是真将才。最叫人叹服的是他把治军与治国之理融会贯通,看似讲兵法,实则处处透着仁心。难怪后世将领多奉为圭臬,这般智慧古今罕见。读罢掩卷,方知"卧龙"之名不虚,确有大韬略在胸。
这可是咱们的传世兵书啊。
《将苑》这部兵家典籍看似在传授用兵之道,实则处处渗透着权力运作的底层逻辑。诸葛亮以"为将八弊"开篇,表面上在讨论将领修养,暗地里却在构建一套军事领域的等级秩序。那些"贪而不仁"、"妒贤嫉能"的训诫,不过是把儒家伦理换上了戎装,让权力规训以军事需要的名义变得更加不容置疑。这部著作最精妙之处在于,它将暴力机器的运作包装成道德修为,使服从命令显得像将领的内在修养。
细读《将苑》中的"择才"、"知人"等篇章,会发现其中暗藏着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所谓"五善四欲"的将领标准,实质是权力对军事精英的格式化要求。诸葛亮不厌其烦地强调"将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这些品质看似高尚,实则是为了让军事机器运转得更顺畅。在"兵权"篇中,这种意图更为赤裸——"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权力被塑造成不容置疑的绝对存在,将领的权威必须建立在士兵的绝对服从之上。
这部兵书最耐人寻味的是它将暴力合理化的手法。"不战而屈人之兵"被奉为最高境界,但究其本质,不过是给武力征服披上了道德外衣。诸葛亮在"戒备"篇中写道:"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这种永远处于临战状态的思想,使军事化统治获得了永恒正当性。书中那些关于地形、天时的分析,关于奇正、虚实的论述,最终都服务于一个目的:让暴力统治显得像自然规律一样不可违抗。
《将苑》对将领心理的操控尤为精妙。"怒不可以兴师"、"愠不可以致战"这类告诫,表面看是劝将领保持冷静,实则是在消解军事行动中的人性因素。当情感波动都被视为用兵大忌时,将领就彻底异化为战争机器的一个零件。书中反复强调的"将苑"之道,本质上是在制造一种军事人格——既要有杀伐决断的冷酷,又要保持道德完人的表象,这种人格分裂的要求,恰恰暴露了权力对人性的扭曲。
这部著作最隐蔽的统治术体现在它如何处理官兵关系上。"与众同欲"、"与下同利"的说辞看似体恤士卒,实则是更高明的控制手段。诸葛亮深谙"使人不惧死"的奥秘——当士兵觉得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战时,就会更心甘情愿地赴死。这种将集体意志内化为个人意志的手法,比单纯的威逼利诱要高明得多,也残忍得多。
耐人寻味的是,《将苑》对失败的解释永远停留在技术层面。粮草不济、地形不利、用人不当......这些分析从不敢触及更根本的问题:战争本身的正当性。就像儒家将王朝衰败归咎于个别昏君奸臣一样,兵家也将战败原因局限在战术失误上。这种自我设限的思维方式,注定只能在小圈子里打转,永远触及不到问题的核心。
当我们将《将苑》放回历史长河观察,会发现它的命运与所有统治术典籍如出一辙。那些精妙的用兵之道,最终都敌不过时代变迁的洪流。诸葛亮苦心经营的蜀汉政权照样灰飞烟灭,他精心设计的军事制度也没能挽救王朝衰亡的命运。这不禁让人思考:究竟是人在运用权谋,还是权谋在异化人?《将苑》留下的最大启示或许在于:任何试图将人工具化的制度设计,最终都会面临自我否定的困局。
在当代重读这部兵书,我们更应该看清其中权力逻辑的现代变种。现代社会那些精细化管理、企业文化塑造、绩效考核体系,何尝不是新时代的"将苑"之道?当控制术披上科学外衣,当规训戴上关怀面具,其本质依然是对人的异化。诸葛亮不会想到,他在军营中设计的那些控制技术,会在两千年后以更精致的形式渗透进现代人生活的每个角落。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