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243874
2025年09月04日
在古籍堆里翻到《司马法》,薄薄一册却重若千钧。人们总说姜子牙善用兵,我却更惊叹于他对战争的克制——"杀人安人,杀之可也"的背后,藏着何等深刻的悲悯。今日重读"国虽大,好战必亡"六字,竟觉脊背发凉。如今的军备竞赛与强权政治,哪一处不在印证着两千年前的预言?最动人的永远是那些穿越时空的清醒,可惜掌权者们从不肯在历史课本里多停留一页。
司马法
知书房
司马法
姜子牙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太公金匮
知书房
太公金匮
吕尚 著
《隋志》子部兵家类著录“《太公金匮》二卷”,即《汉志》道家类著录的《太公》一书中的子目《言》。古人云“藏之金匮”,含有保密之意,兵家言当然是秘密的,故《太公》之《言》得称《太公金匮》。《太公金匮》亦为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者伪托姜太公所作的兵书(参阅“六韬”条和“太公阴谋”条)。唐马总摘编的《意林》有《太公金匮》二卷,摘录《太公金匮》五条。其一至三条为武王问、太公答的形式,属于政治方面的言论。另两条为哲学家言: (一) “道曰: 微而生,祸自微而成;慎终与始,完如金城。”(二) “行必履正,无怀侥幸;忍之须臾,乃全汝躯;刀利皑皑,无为汝开;源泉滑滑,连旱则绝;取事有常,赋敛有节。”此论确与老子哲学相通,此所以刘歆以之入《兵书略》,而班固将其归入道家类也。盖此书与《六韬》有所不同,既有兵家言,又有哲学家言,并有政治家言。从《意林》可知,《太公金匮》至晚唐犹存。《旧唐书·经籍志》尚于“兵家类”著录《太公金匮》二卷,不知是五代撰修《旧唐书·经籍志》者得见此书,还是照录《隋志》。清人汪宗沂辑有《太公兵法逸文》一卷,其中有注明来自《太公金匮》者。
三十六计
知书房
三十六计
佚名 著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已知最早的版本是1941年成都瑞琴楼发行、兴华印刷厂印制的,使用土纸,旁标小字“秘本兵法”,不署作者和年代,注明是根据在“邠州”(这是古称,当时应为陕西省邠县;今为县级彬州市,由陕西省咸阳市代管)发现的手抄本翻印。
三略
知书房
三略
黄石公 著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本著名兵书。属于道家兵书,与《六韬》齐名。 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当时武学必读书《武经七书》编入。目前,该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将领必读的书籍之一。
精选书评
知书客215924
姜子牙的《司马法》是古代兵法的经典。很多人看重其中的谋略与战术,但我更关注其中的治军思想。书中强调军纪严明,赏罚分明,这些原则实际上适用于任何组织管理。姜子牙提出"以战止战"的理念,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对和平的追求。这本书的军事哲学远比表面看起来深刻。掌权者往往只关注权谋,却忽略了这些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司马法
知书房
司马法
姜子牙
知书客278115
兵书,军法的祖宗。服气、佩服、服帖!打仗时能用,和平时也能用。将军能学会,小兵也能学会。失败时要读,胜利时也要读。年轻时要看,老了也要看。读一百遍不如用一遍,用一百遍不如懂一遍。懂了这个,打仗就明白了。看别人打仗不如自己打仗,自己打仗不如懂打仗。懂了这个,就当将军了。
司马法
知书房
司马法
姜子牙
知书客483651
在军事典籍中翻阅,这类书往往艰深晦涩,但《司马法》却让我眼前一亮。很多人只看到它讲述的战术谋略,而我更看重其中"以战止战"的思想。打仗不是为了逞强,而是为了尽快结束战争,让百姓少受苦难。这种超越时代的战争观,放在今天依然适用。统治者能用这样的智慧治军,百姓就有福了。书里还有很多类似的见解,每次重读都有新收获。
司马法
知书房
司马法
姜子牙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