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说实话,翻开《资本之后的世界》前我期待值拉得很满。毕竟温格在学界名头不小,而且这个标题实在太诱人了——谁不想知道资本主义之后的世界长什么样呢?但读完后我整个人都是懵的,就像被塞了一堆五颜六色的积木,却怎么也拼不出完整的图案。 最让我困惑的是这本书的定位。温格一边用学术腔调讨论后资本主义,一边又突然切换到乌托邦式的幻想,这种分裂感让人无所适从。特别是第三章那个"时间银行"的设想,读着就像在看科幻小说,但作者又一本正经地用经济学模型来论证。我盯着那些公式看了半天,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玩意儿在现实中真的能运转吗?更别提那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社会实验案例了,感觉就像在听一个过分乐观的大学教授做白日梦。 人物塑造更是灾难。书中引用的案例人物都像是从教科书里走出来的模板,那个总在强调"共享经济"的德国工程师马克,说话方式机械得像是AI生成的。我数了数,他前后说了七次"这就是未来的方向",简直成了书里的复读机。相比之下,偶尔出现的普通劳动者访谈反而更有血有肉,可惜这些鲜活的内容都被淹没在大段的理论阐述里了。 最让我失望的是,温格对当下最尖锐的矛盾几乎避而不谈。当他在畅想"后稀缺社会"时,现实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贫富分化。书里那个美好的"协作共同体"愿景,在亚马逊仓库工人连上厕所都要计时的现实面前,显得格外苍白。我特别想问问作者:您设计的这套体系,要怎么应对现在科技巨头垄断的现状?可惜翻遍全书都找不到答案。 要说亮点,可能就剩下最后两章关于文化转型的讨论了。温格总算暂时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模型,开始谈论真实世界中的价值观转变。这段写得还算接地气,至少让我看到了作者作为社会学家应有的洞察力。不过这点星光很快又被后续的"全球治理框架"给淹没了——又是一堆漂亮但空洞的术语。 合上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参加了一场长达五百页的Ted演讲:开头很惊艳,中间很困惑,最后只记得几个酷炫的概念。说实话,与其看这本书,不如去读读《21世纪资本论》,至少皮凯蒂的数据分析能让我看清现实的残酷。温格笔下那个美好的"资本之后的世界",恐怕和基督徒眼中的天堂一样遥远——我们都知道它不存在,但还是会有人前赴后继地描绘它的蓝图。
资本之后的世界
资本之后的世界
资本之后的世界
阿尔伯特·温格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