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百喻经
百喻经
僧伽斯那

百喻经

僧伽斯那  

全名《百句譬喻经》,《百喻经》为其简称。编撰者是古印度僧伽斯那,他从《修多罗藏》等12部经中辑抄出近百个寓言譬喻故事,藉以宣扬大乘教义,如因果报应、八正道、布施持戒等。译者求那毗地,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他在南朝齐建元初年(479——482)来华,在建康(今南京)将《百喻经》译成汉文。此书在南北朝时曾一度被禁。鲁迅于1914年将此书校正断句,在南京金陵刻经处舍金梓书100部,分赠友人。其后又对日本翻刻的高丽藏本与刻本进行校勘,纠其舛误。《百喻经》每则寓言之后,附有一段佛教训诫,语丝社社员王品青对《百喻经》加以校点,“爱其设喻之妙,因除去教诫,独留寓言”,使此书成为颇有文学价值的寓言作品。又因这部经末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鬘竟”之语,据此恢复旧称《痴华鬘》。鲁迅在为此书的题记中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此于书1926年6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百喻经》原来只收九十八喻,鲁迅在题记中推测:“尝称百喻,而实缺二者,疑举成数,或并以卷首之引,卷末之偈二事也。”至于书名回复旧称《痴华鬘》,有多种解释。华鬘,即花环,印度教徒常给人戴在颈上以示祝福。痴华鬘,即给痴者戴上花环(书中多数故事是说愚人蠢夫的),以祝福他们聪明颖悟,正符合编撰者启人心智的寓意。书中许多故事与中国寓言笑话相近,如《乘船失喻》与《吕氏春秋·察今》所载的“刻舟求剑”故事相仿。《医治脊偻喻》影响了明代江盈科《雪涛小说·催科》和清代石成金《笑得好》中的“医驼背”的故事写作,从中可以看出中印文化的交流。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67688
痴人妄想,徒增笑耳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96114
《百喻经》看似是佛门劝善的小故事集,实则暗藏着一套精妙的社会规训机制。那些愚人买楼、磨刀杀牛的故事,表面在嘲笑痴愚,内里却在不动声色地构建着世俗生活的行为准则。佛教徒们用这些看似荒诞的寓言,悄悄给信众套上了精神枷锁,让人们在会心一笑间,不知不觉接受了某种特定的价值判断。 这些故事最狡猾之处在于,它们从不直接说教。就像那个著名的"欲食半饼"寓言,看似在讽刺不知满足的贪心,实则暗示着知足常乐的处世哲学。佛教徒们深谙人性,知道赤裸裸的道德说教只会引起反感,于是把教义藏在滑稽可笑的情节里。当听众为故事里的蠢人发笑时,其实已经在潜意识里认同了讲述者的价值标准。这种教化手段,比起儒家板着脸的"君子喻于义",不知高明多少倍。 细究这些寓言,会发现它们都在强化同一个核心观念:现世的一切追求都是徒劳的。无论是富翁攒钱、商人求利,还是农夫争地,最终都落得可笑的下场。这种叙事策略巧妙地将佛教的出世思想,渗透进普通人的日常认知中。当人们反复听到这类故事,自然会逐渐对世俗成就产生怀疑,转而向往佛门宣扬的解脱之道。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强制性的宗教戒律都更有效。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些故事往往设置双重标准。故事里的愚人之所以可笑,是因为他们违背了常识常理。但佛教教义本身,恰恰是反常识的。这种叙事上的矛盾,暴露出一个深刻的悖论:佛教一面用世俗逻辑嘲笑愚行,一面又用超脱逻辑否定世俗。这种精妙的辩证手法,让听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常识即是无明"的预设,为更深的宗教洗脑铺平了道路。 这些寓言还暗藏着一个心理陷阱。每个故事都让听众站在智者的角度俯视愚人,这种优越感的给予,实际上是一种精神贿赂。当人们沉浸在"我比故事里的人聪明"的幻觉中时,已经落入了讲述者的圈套。因为下一个故事可能就会针对听众自身的某种执念。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策略,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穿人们自以为是的外壳,最终让人在哑然失笑间顿悟自己的愚蠢。 《百喻经》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把深刻的宗教哲理,包装成市井百姓喜闻乐见的笑话。贩夫走卒可能读不懂《金刚经》,但一定能听懂"愚人吃盐"的故事。这种接地气的传播方式,让佛教思想得以在民间广泛渗透。当人们在茶余饭后讲述这些笑话时,实际上是在帮佛教进行二次传播。这种病毒式的传播效应,是任何严肃的宗教典籍都难以企及的。 从现代视角回看,这些寓言其实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体系。它们用幽默的方式,界定了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比如"杀子求子"的故事警告人们不要急功近利,"医与王女药"的故事讽刺了盲目崇拜权威。这些规范虽然披着笑话的外衣,却有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因为没有人愿意被当成故事里的那个蠢人。 这些故事的生命力还在于它们的开放性。同一个寓言,不同的人能读出不同的寓意。这种解读上的弹性,让《百喻经》得以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统治者看到的是驯服民众的智慧,老百姓看到的是处世之道,哲学家看到的是人生真谛。这种多义性,正是它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秘密。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以愚讽智的叙事方式,本身也暗含某种危险。当一切世俗追求都被贴上"愚痴"的标签时,社会发展的动力何在?当所有欲望都被视为需要克服的障碍时,人类进步的源泉又在哪里?《百喻经》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让躁动的心灵获得安宁,也可能让积极的人生失去方向。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佛教既能抚慰乱世中的心灵,又常常被诟病为消极避世的原因。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套寓言体系确实展现了惊人的智慧。它用最浅显的语言,道破了最深刻的人性弱点。当现代人还在为各种心灵鸡汤买单时,佛陀早在两千年前就用这些精妙的故事,完成了对信众的心理按摩。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恰恰证明了《百喻经》的永恒价值。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3933
愚者笑众生,殊不知皆在经中。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9384
古之智者传道,多以寓言示人,意在启人心智,破迷开悟。今人读《百喻经》,但见痴人说梦,不觉其妙,反倒笑其愚钝,殊不知笑人者正是被笑之人。昔佛陀以百喻说法,可谓用心良苦,将深奥佛理化作市井故事,令贩夫走卒亦能会意。而今人读书,但求速成,恨不能一目十行,哪里还肯静心体味其中三昧? 《百喻经》中愚人煮汤,不知火候,终致汤干锅裂。此喻今日学者急功近利,恨不得一朝成名,终致学问如那干锅,徒有其表。又如富人藏宝,日日掘地查看,终至宝坏。此正应今人治学,稍有所得便四处张扬,唯恐人不知,终致真知如那埋藏之宝,在反复炫耀中日渐失色。读来令人莞尔,细思却觉脊背发凉。 今人读佛经,多以为迷信,却不知其中智慧如海。《百喻经》看似浅显,实则暗藏机锋。愚人认影为实,与今人追逐虚名何异?痴人望梅止渴,与今人沉迷幻想又有何别?每读一则,便如照镜,照见自身种种愚痴而不自知。佛说众生皆苦,我看众生皆愚,纵使科技昌明,人心依旧被困在贪嗔痴中不得解脱。 读《百喻经》最妙处,在于它不直接说教。就像那则故事:有人教子数钱,子却只记得数钱手势。今人读书,往往也只记得字句,不解真义。我读此书,常觉当头棒喝,那些看似荒唐的故事,分明在嘲笑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现代人。而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更需要这等智慧之书来点醒迷途之人。可惜今人多追求速食文化,哪里还肯静心品味这等需要细嚼慢咽的精神食粮?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3040
《百喻经》用最简单的故事讲最深刻的道理。笨人吃盐、渴见水影这些看似荒诞的寓言,照见的是人性共同的弱点。人们常笑故事里的人物愚蠢,却不知道自己正做着同样的事。佛经不说教,却让人看自己的愚蠢之处。跟其他经典不同,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训导,只有会心一笑后的恍然大悟。如今人心浮躁,读这些千年故事依然脸红。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