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百喻经
百喻经
僧伽斯那

百喻经

僧伽斯那  

全名《百句譬喻经》,《百喻经》为其简称。编撰者是古印度僧伽斯那,他从《修多罗藏》等12部经中辑抄出近百个寓言譬喻故事,藉以宣扬大乘教义,如因果报应、八正道、布施持戒等。译者求那毗地,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他在南朝齐建元初年(479——482)来华,在建康(今南京)将《百喻经》译成汉文。此书在南北朝时曾一度被禁。鲁迅于1914年将此书校正断句,在南京金陵刻经处舍金梓书100部,分赠友人。其后又对日本翻刻的高丽藏本与刻本进行校勘,纠其舛误。《百喻经》每则寓言之后,附有一段佛教训诫,语丝社社员王品青对《百喻经》加以校点,“爱其设喻之妙,因除去教诫,独留寓言”,使此书成为颇有文学价值的寓言作品。又因这部经末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鬘竟”之语,据此恢复旧称《痴华鬘》。鲁迅在为此书的题记中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此于书1926年6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百喻经》原来只收九十八喻,鲁迅在题记中推测:“尝称百喻,而实缺二者,疑举成数,或并以卷首之引,卷末之偈二事也。”至于书名回复旧称《痴华鬘》,有多种解释。华鬘,即花环,印度教徒常给人戴在颈上以示祝福。痴华鬘,即给痴者戴上花环(书中多数故事是说愚人蠢夫的),以祝福他们聪明颖悟,正符合编撰者启人心智的寓意。书中许多故事与中国寓言笑话相近,如《乘船失喻》与《吕氏春秋·察今》所载的“刻舟求剑”故事相仿。《医治脊偻喻》影响了明代江盈科《雪涛小说·催科》和清代石成金《笑得好》中的“医驼背”的故事写作,从中可以看出中印文化的交流。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73933
愚者笑众生,殊不知皆在经中。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9384
古之智者传道,多以寓言示人,意在启人心智,破迷开悟。今人读《百喻经》,但见痴人说梦,不觉其妙,反倒笑其愚钝,殊不知笑人者正是被笑之人。昔佛陀以百喻说法,可谓用心良苦,将深奥佛理化作市井故事,令贩夫走卒亦能会意。而今人读书,但求速成,恨不能一目十行,哪里还肯静心体味其中三昧? 《百喻经》中愚人煮汤,不知火候,终致汤干锅裂。此喻今日学者急功近利,恨不得一朝成名,终致学问如那干锅,徒有其表。又如富人藏宝,日日掘地查看,终至宝坏。此正应今人治学,稍有所得便四处张扬,唯恐人不知,终致真知如那埋藏之宝,在反复炫耀中日渐失色。读来令人莞尔,细思却觉脊背发凉。 今人读佛经,多以为迷信,却不知其中智慧如海。《百喻经》看似浅显,实则暗藏机锋。愚人认影为实,与今人追逐虚名何异?痴人望梅止渴,与今人沉迷幻想又有何别?每读一则,便如照镜,照见自身种种愚痴而不自知。佛说众生皆苦,我看众生皆愚,纵使科技昌明,人心依旧被困在贪嗔痴中不得解脱。 读《百喻经》最妙处,在于它不直接说教。就像那则故事:有人教子数钱,子却只记得数钱手势。今人读书,往往也只记得字句,不解真义。我读此书,常觉当头棒喝,那些看似荒唐的故事,分明在嘲笑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现代人。而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更需要这等智慧之书来点醒迷途之人。可惜今人多追求速食文化,哪里还肯静心品味这等需要细嚼慢咽的精神食粮?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3040
《百喻经》用最简单的故事讲最深刻的道理。笨人吃盐、渴见水影这些看似荒诞的寓言,照见的是人性共同的弱点。人们常笑故事里的人物愚蠢,却不知道自己正做着同样的事。佛经不说教,却让人看自己的愚蠢之处。跟其他经典不同,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训导,只有会心一笑后的恍然大悟。如今人心浮躁,读这些千年故事依然脸红。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54193
印度的古老智慧终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百喻经》这株菩提树下结出的果实,比想象中更令人惊喜。常人对其中佛理津津乐道,我却偏爱那些市井小民的角色——愚者每犯世人皆犯之错,智者亦难免俗。摆在书架显眼处的这本蓝皮书,每每翻看都觉警醒:那些看似荒诞的故事里,藏着连苏格拉底都赞许的辩证锋芒。当95个寓言穿越千年仍能照见当下,谁说东方没有自己的《伊索寓言》?在晨钟暮鼓间品读,比单诵经文更得真味。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8727
说来颇有些骄傲,在而立之年才真正静下心来品读这部流传千年的佛典《百喻经》。原以为不过是些劝善的小故事,没想到竟藏着如此深邃的智慧。每个寓言都像一颗打磨千年的水晶,在阳光下折射出令人目眩的光彩;语言看似朴素,却有着禅宗公案般的机锋;故事虽短小,却蕴含着让人反复咀嚼的人生至理。 记得少年时翻过两页就觉得枯燥乏味,如今才明白不是经书无趣,而是当年的我读不懂这醍醐味。这哪里是什么简单的佛教故事集,分明是一部用寓言织就的人生哲学大全。那些看似荒诞的情节——愚人食盐、渴见水喻、杀子成担,哪个不是直指人性的软肋?哪个不能照见当代人的困境? 最令我着迷的是这些故事中蕴含的"残缺智慧"。就像维纳斯断臂引发无限遐想,《百喻经》里每个未竟的故事都留白着让人参悟的空间。愚人建楼为何只造第三层?富人藏宝为何反被盗走?这种看似不圆满的结局,恰恰是佛经最精妙的设计。它不给你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位智慧长者,微笑着看你独自参透其中三昧。 每每重读,都会发现新的领悟。昨日觉得是讽刺贪心的故事,今日可能读出了放下执着的禅机;上月看到的是批评愚行,这个月却品出了慈悲度人的深意。这种常读常新的体验,让《百喻经》在我心中愈发珍贵。有时甚至会想,若是这些寓言都给出了标准答案,若是每个故事都圆满收场,它们还能在千年后依然如此打动人心吗? 或许正是这种开放式的智慧,让这些古老的寓言至今仍能与我们对话。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这些简短的故事像一泓清泉,洗去浮躁,让人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智慧。每当生活遇到困惑时,总会不自觉地想起某个喻言,然后会心一笑——原来答案早已写在千年前的经文里,只是需要我们用阅历去解锁。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