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作
知书房
杰作
埃米尔·左拉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
发表书评
"每一本伟大的书都是一场心灵的冒险,而《杰作》正是引领我们穿越未知疆域的完美向导。"
说实话看《杰作》的过程挺矛盾的。左拉确实把艺术圈的黑暗面写得很真实,但有些地方真实得让人难受。主角克劳德这个画家塑造得太极端了,从头到尾都在发疯,要么是对着画布崩溃,要么就是对老婆发神经。我能理解艺术家会有偏执的一面,但这个角色全程就像个行走的抑郁症广告,读着读着就觉得累。
书里其他角色也好不到哪去。克劳德的老婆克里斯蒂娜完全就是个受气包,明明丈夫整天对她大呼小叫,她还死心塌地跟着。最离谱的是最后她居然还能原谅这个神经病,这种关系看着就憋屈。还有那群所谓的艺术家朋友,不是酒鬼就是骗子,整个圈子乌烟瘴气的,看久了都觉得窒息。
不过左拉对巴黎艺术圈的描写确实厉害。他把那些肮脏的画室、虚伪的沙龙、还有艺术家穷困潦倒的生活都写活了。特别是拍卖会那一段,把艺术市场的丑陋面目扒得干干净净。这些细节很有冲击力,能让人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艺术生态。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倒是配角桑格拉斯。虽然出场不多,但这个艺术评论家写得很生动。他既懂艺术又势利眼,说话刻薄但往往一针见血。比起主角没完没了的发疯,这个配角的塑造反而更有层次感。
这本书叫《杰作》,但看完只觉得满篇都是失败。克劳德最后那幅所谓的杰作,根本就是个疯子的涂鸦。左拉可能想表现艺术家的挣扎,但通篇下来只看到一个被自己逼疯的可怜虫。要说真实,确实真实,但这种真实除了让人抑郁还有什么意义?
阅读外国文学译本时,总有种雾里看花的恍惚感。文字在翻译过程中似乎被蒙上了一层薄纱,既保留了原作的大致轮廓,又模糊了那些细微的肌理。我常常试图透过这层朦胧,去捕捉左拉笔下那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艺术世界,却始终像隔着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杰作》的故事框架早已为人熟知:一个执着到近乎偏执的画家,在艺术理想与现实困境的夹缝中苦苦挣扎,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但左拉笔下的这个故事,远不止是一个艺术家的传记那么简单。它更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整个印象派时期的艺术生态,以及创作者内心那些无法言说的困顿与迷茫。
读这本书时,我常常陷入一种奇怪的矛盾情绪。一方面被克劳德·兰蒂尔对艺术的狂热所震撼,另一方面又为他的偏执感到不安。左拉以近乎残忍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艺术家如何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那些关于画室的描写尤其令人难忘:松节油的气味,凌乱的调色板,永远不满意的画作,以及窗外巴黎变幻莫测的光线。这些细节构成了一个令人窒息却又充满诱惑的艺术牢笼。
最让我困惑的是,左拉似乎在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一个永恒的命题:艺术创作到底是一种救赎,还是一种自我毁灭?兰蒂尔对完美的追求近乎病态,他不断毁掉自己的作品,永远停留在创作的痛苦中无法解脱。这种状态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许多创作者,包括我自己——我们是否也时常陷入类似的困境?在追求某种理想境界的同时,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某种意义上的精神牢笼?
书中对巴黎艺术圈的描写也令人深思。那些沙龙里的高谈阔论,画商们的精于算计,评论家的刻薄言辞,构成了一个真实得令人心寒的艺术生态。在这个世界里,天才与疯子往往只有一线之隔,成功与失败也常常取决于一些荒谬的因素。左拉用他特有的自然主义笔法,揭开了艺术世界光鲜表面下的残酷真相。
合上书页时,我感到的不是释然,而是更深层的迷茫。艺术到底是什么?创作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在左拉笔下变得如此尖锐而无法回避。也许正如书中那个永远完不成的杰作一样,这些问题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摸索前行,时而坚定,时而彷徨,而这或许就是艺术最真实的模样。
左拉笔下的巴黎艺术圈像一团纠缠不清的毛线,你越是试图理清那些人物的关系,越会被突如其来的死结绊住手指。《杰作》里那个偏执到病态的画家克劳德,究竟是天才还是疯子?他对着画布发狂的样子,总让我想起被自己影子逼疯的纳西索斯。十九世纪的自然主义在此刻显露出它最吊诡的面貌——当左拉用显微镜般的笔触解剖人性时,那些血管里流动的究竟是颜料还是脓血?
说实话,我至今没想明白这场艺术悲剧的根源在哪里。是马奈们带来的新技法冲击?是塞尚式的不妥协?抑或是整个时代转型期的集体癔症?左拉把调色板摔得太碎了,碎到每个色块都在尖叫着争夺解释权。那些关于艺术本质的争论,在今天看来既像先知预言又像过时宣言,就像蒙马特高地咖啡馆里没擦干净的水渍,既映照着昨夜的狂欢,又蒸发成明日的迷雾。
最令我困惑的是,我们究竟该用怎样的目光审视这部小说?当它作为《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中最特殊的异色之作,当它被指间接导致塞尚与左拉决裂——这些文学史八卦像油彩一样糊住了画布原本的纹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书中那个在画廊里徘徊的观众,面对克劳德未完成的杰作,既为它的残缺战栗,又被它的偏执烫伤了视网膜。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