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卫公问对
知书房
李卫公问对
李靖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0
发表书评
这本书从五月读到八月才勉强看完。说是李靖和唐太宗的对话,但内容很可疑。很多地方像是后人伪造的,特别是那些军事理论,和唐代实际情况对不上。文字也显得做作,不像真人对话。我看过《贞观政要》,那里面唐太宗说话就不是这个调调。整本书给人感觉是为了宣扬某种思想硬凑出来的,史料价值很低。九月末在西安住处记下这些想法。
兵书造神,更添迷局。
很久没读这种讲兵法的古书了,朋友推荐说《李卫公问对》特别好。我翻开之前以为会看到很多实用的打仗技巧,结果发现大部分内容都在讲用兵之道。
书里说"兵者诡道也",意思是打仗要讲究谋略。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具体怎么操作却讲得很模糊。李靖和唐太宗的对话里经常出现"随机应变"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可到底怎么随机应变却没有说清楚。
现代人看古代兵法总想找到可以直接用的方法。但书里很多内容现在根本用不上。比如讲到安营扎寨要讲究地利,现在打仗都用导弹了,谁还在乎营地选在哪里。还有那些关于阵法变化的描述,放在现代战场上就是纸上谈兵。
最让人疑惑的是书里反复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理论上这当然最好,可现实中哪有那么容易。历史上真正能做到的案例少得可怜。更多时候还是要真刀真枪地打。这种理想化的说法让人怀疑是不是在故意美化战争。
书里对将领的要求高得不切实际。既要懂天文地理,又要明察秋毫,还得体恤士卒。现实中哪有这样的完人?打仗本来就是件很实际的事,非要加上这么多道德要求,感觉更像是说教而不是兵法。
不过有些观点确实有意思。比如强调情报的重要性,说要"知己知彼"。这个道理到现在都没过时。还有关于心理战的论述,虽然例子都是古代的,但原理现在依然适用。
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古代兵法和现代战争已经脱节了。那些玄妙的用兵之道,放在今天可能还不如一本现代军事教材实用。但作为了解古人怎么打仗的史料,倒还有点价值。
困惑时读《李卫公问对》,它告诉你:"奇正之变,不可胜穷"。面对复杂局面时,它提醒你:"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准备不足时,它警示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急于求成时,它劝导你:"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陷入僵局时,它启发你:"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更不用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无论什么处境,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每个思考战略问题的人,都会在不同阶段与它产生共鸣。《李卫公问对》用最简单的方式说清最复杂的道理。它不谈空话,只讲实际问题。它不故作高深,每个观点都经得起推敲。它没有固定答案,但给出了思考方法。这本书把战争智慧转化为生活智慧,让人学会用战略思维看待问题。
李靖用兵如神,但说话不多,每句话都很有分量,不是单纯讲兵法,实际上是在讲自己的实战经验。后人注释写得详细,把每个字词都解释清楚,把意思串起来讲,但缺少考证,有些说法站不住脚,需要对照《通典》和《旧唐书》来看。如果不想花太多时间研究古籍,也可以直接看里面的战例分析。《问对》里讲"奇正相变"那段,"变"字被很多版本写成"辩",直到现代整理本才改过来。李靖说打仗要随机应变,但很多注解把"变"解释成辩论,完全偏离原意。读这本书要同时看杜佑的《通典》,里面记录的李靖打仗方法更具体。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