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朋友
知书房
漂亮朋友
居伊·德·莫泊桑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
发表书评
翻开最后一页时,指尖还沾着杜洛华西装上的脂粉气。这个巴黎的漂亮朋友像面镜子,照得人心里发慌——我们追逐的,究竟是灿烂人生,还是另一场精心设计的幻影?莫泊桑的笔太锋利,把浮华名利场剖开,露出里头蠕动的欲望。合上书那刻,突然不懂自己是在阅读,还是在凝视某个不愿承认的自己。
说实话,刚开始读《漂亮朋友》的时候,我差点被主人公杜洛瓦的厚颜无耻给劝退。这个从非洲殖民地回来的退伍兵,口袋里只剩三法郎四十生丁,却敢在巴黎街头晃荡,用他那双漂亮的蓝眼睛四处放电。更让人受不了的是,他那种不择手段往上爬的劲儿,简直像条闻到血腥味的鲨鱼。我一边读一边在心里骂:这也太不要脸了吧?
但奇怪的是,越往后读,我反而越放不下这本书。莫泊桑的笔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把19世纪末巴黎社会的虚伪面纱一层层剥开。在这个世界里,杜洛瓦的卑鄙反倒成了最真实的品质——至少他不装。那些道貌岸然的报业大亨、政客、贵妇人,哪个不是一边端着香槟谈理想,一边在桌子底下搞肮脏交易?杜洛瓦不过是把他们的游戏规则玩得更露骨些罢了。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莫泊桑对巴黎报界的描写。弗雷吉埃带着杜洛瓦走进《法兰西生活报》编辑部那段,活脱脱就是当今自媒体时代的预言。主编瓦尔特老头说"新闻就是要让人吃惊",这和现在"流量至上"的媒体生态何其相似。杜洛瓦靠着情妇们的内幕消息写专栏,这不就是现代网红大V的套路吗?一百多年过去了,媒体圈的玩法居然没怎么变,想想真是讽刺。
说到女性角色,莫泊桑写得既残酷又真实。玛德莱娜像只精明的母猫,靠着文笔和手腕在男人堆里周旋;瓦尔特夫人从端庄的贵妇沦为痴情的老女人;最令人心碎的是纯洁的苏珊,最终也成了杜洛瓦晋升的垫脚石。这些女性形象让我想起张爱玲那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在男权社会里,她们要么变成共谋者,要么沦为牺牲品,没有第三条路。
不得不佩服莫泊桑的观察力。他描写杜洛瓦在镜前练习微笑的细节,把这个野心家的虚荣刻画得入木三分。还有那些宴会场景,宾客们表面谈笑风生,暗地里互相算计,像极了现在的职场饭局。最精彩的是杜洛瓦每次得手后的心理描写——不是喜悦,而是立即盘算下一个目标。这种永远填不满的欲望,在今天这个消费主义时代反而更容易理解了。
我读的是王振孙先生的译本,文字干净利落,把巴黎那种奢靡又腐朽的气息传达得很到位。特别是描写杜洛瓦和瓦尔特夫人在教堂偷情那段,圣歌与欲望的碰撞被译得极具张力。有些版本把书名译成《俊友》,我倒觉得《漂亮朋友》更贴切——"漂亮"这个词带着反讽,暗示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质。
重读时我发现很多耐人寻味的细节。比如杜洛瓦总爱摆弄他的小胡子,这个动作暴露了他外强中干的本质;再比如他每次晋升都要换更高级的公寓,就像现代人换豪车一样虚荣。莫泊桑连餐具的描写都不放过,银质刀叉的光泽映照着人性的阴暗面,这种象征手法用得恰到好处。
这本书最震撼我的,是它揭示了一个永恒真理:当整个社会都在表演道德时,最不道德的人反而最容易成功。杜洛瓦的每一次堕落都获得奖赏,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批判力度。难怪有人说,如果巴尔扎克写出了社会的"病理报告",莫泊桑就是那个直接解剖尸体的医生。
建议初读者熬过前五十页,等杜洛瓦遇见玛德莱娜后,故事就像滚雪球般停不下来。最好选个周末下午,配杯红酒慢慢读——不是学巴黎人的做派,而是需要酒精来消化书中那些辛辣的真相。你会发现,这本书不是在讲19世纪的故事,而是在写我们每个人内心那个蠢蠢欲动的"漂亮朋友"。
要说莫泊桑的《漂亮朋友》,那可真是把19世纪巴黎名利场的遮羞布撕得干干净净。我读的是李青崖的译本,虽然有些地方带着老派文人的翻译腔,但整体上把那种法式讽刺的辛辣味保留得相当到位。主角杜洛华这号人物,简直就是文学史上的顶级投机分子标本,比现在那些职场剧里的凤凰男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翻译上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那些社交场合的对话处理,比如把"mon cher"译成"老兄"而不是刻板的"我亲爱的",把贵妇人的矫揉造作翻译成"您这话可折煞我了"这种带着京味儿的客套话。不过也有几处瑕疵,比如第三章突然把法兰西生活报翻译成法兰西新闻报,德·马雷尔夫人有次被写成马莱尔夫人,好在不影响整体阅读。最妙的是那些巴黎沙龙里的双关语,译者用"您这话里有话啊""明眼人都懂"这种中式含蓄来对应,反而比直译更传神。
这本书的开篇就透着股狠劲,别的作家写底层青年闯巴黎总要铺垫点悲惨身世,莫泊桑倒好,直接让杜洛华穿着磨破边的礼服站在歌剧院的霓虹灯下数硬币。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现在看都不过时,比那些堆砌辞藻的景物描写高明多了。我特别欣赏小说里报纸编辑部那些场景,简直能闻到油墨味——总编办公室里雪茄烟灰缸永远堆成小山,校对员用红笔划稿子像在给文章放血,这些细节让整部小说透着股新闻纸特有的锋利感。
说到杜洛华这个混蛋,他可真是把"软饭硬吃"玩出境界了。从勾引福雷斯蒂埃夫人开始,到算计瓦尔特老头的女儿收尾,每次攀高枝都带着种理直气壮的无耻。最绝的是莫泊桑写他每次得手后的心理活动——不是愧疚也不是得意,而是像会计对账似的盘算下一步收益。这种精准到冷酷的人物刻画,让现在的所谓"腹黑男主"都显得像过家家。我尤其喜欢看他在不同女人面前切换嘴脸的描写,对玛德莱娜谈文学时引经据典,对瓦尔特小姐装纯情连《基督教真谛》都能背,在妓女拉谢尔面前又变得粗俗直白,活脱脱个人形变色龙。
小说里的女性群像更值得玩味。福雷斯蒂埃夫人表面是个沙龙女主人,私下写政论文章比丈夫还犀利;瓦尔特夫人从虔诚教徒变成狂热情妇的转变,被莫泊桑用她脖子上越戴越多的珍珠项链来暗示;就连看似单纯的苏珊,最后也露出了继承自银行家父亲的算计本能。这些描写打破了当时对女性非贞即淫的刻板印象,现在看都很有颠覆性。
政治线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的黑色幽默。杜洛华靠造谣当上政治主编那段,把媒体操纵民意的把戏拆解得明明白白。最讽刺的是摩洛哥债券事件,今天读来简直像在影射某些内幕交易——金融家、政客、媒体人围着餐桌分赃,刀叉碰响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莫泊桑当过多年的公务员,写这些官商勾结的戏码简直像在写纪实文学。
要说瑕疵,可能就是结尾处理得有点仓促。杜洛华娶到苏珊后的发迹写得像快进镜头,少了前面那种抽丝剥茧的细腻。不过想想倒也合理,这种投机分子的故事本来就不该有什么像样的结局——就像小说最后那个戛然而止的婚礼场景,留白的反而是最高明的讽刺。
重读时发现个有趣的细节:全书出现最多的道具是镜子。杜洛华每次重大转折都要照镜子,从最初在咖啡馆厕所审视自己的寒酸相,到最后在婚礼前整理领结的得意嘴脸。这个设计简直妙绝,照出的何止是主角的外表,根本是巴黎整个名利场的灵魂倒影。比起现在那些动不动百万字的注水小说,莫泊桑用二十多万字就把一个时代的脓疮挤干净了,这种功力才配叫大师手笔。每次看到有人说法国文学矫情,我就想把这本书拍在他面前——看看什么叫"优雅地耍流氓"的至高境界。
读了大概三分之一,实在读不下去了。这本书让我觉得很困惑。主角杜洛华是个典型的投机分子,靠女人上位,手段卑劣却总能成功。看着他从一个穷记者爬到上流社会,整个过程充满了算计和背叛,但作者似乎对这种行为没有明显的批判。
书里描写的巴黎社交圈让我感到窒息。每个人都戴着假面具,婚姻成了交易,爱情变成工具。女性角色尤其可悲,她们要么天真被骗,要么精明算计,最后都沦为男性野心的牺牲品。最让我不舒服的是,这些描写太过真实,让人怀疑人性是否真的如此丑陋。
莫泊桑的文笔很冷静,几乎不带感情地叙述这些肮脏事。这种写法让故事更显残酷。我试着理解作者的意图,也许他想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但读着读着只觉得压抑。
主角的每一次成功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但社会却认可这种成功。书里很多细节描写很到位,比如宴会上的虚伪客套,报社办公室的明争暗斗。但这些内容没有让我获得阅读的乐趣,反而加重了我的迷茫。
我不知道要不要继续读下去。一方面想看看这个无耻之徒最后的下场,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样的故事毫无意义。也许这就是莫泊桑想表达的现实,但这样的现实太让人绝望了。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