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阙子
阙子
阙子

阙子

阙子  

一卷。周阙子 (生卒年不详)撰。关于《阙子》的撰者名字、里爵已不可考。清人马国翰认为其六国时人。应劭 《风俗通义》曰:“阙,姓也,承阙党童子之后。有阙子著书。”《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 “《阙子》一篇。” 《隋书·经籍志》记载“梁有 《补阙子》十卷,亡。”《金楼子·著书篇》亦云: “《补阙子》一帙,十卷。金楼为序,付鲍泉东里撰。”新、旧《唐书》沿袭上说。《阙子》原书早佚,梁元帝 《补阙子》今亦不传。在《水经注》中引有一节,似先秦原书,非梁所补。清人马国翰引之,并为一卷,以《玉函山房辑佚书》 本刊行。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24327
读《阙子》时总有种说不出的困惑,那些寓言故事看似简单,却让人越想越不对劲。古人用狸猫换太子、邯郸学步这些典故说教,可现实中哪有这么非黑即白的选择?就像那个"宋人得玉"的故事,把献宝说得如此理所当然,可普通人捡到珍宝,第一反应难道不是该考虑生计吗? 最让我想不通的是书中对"义利之辨"的处理,仿佛道德选择就该像砍瓜切菜般干脆。但人活在世上,谁不是既要顾着脸面又要想着饭碗?那些高调的道德寓言,放在尔虞我诈的战国时代,怕不是连说故事的人自己都做不到。看着看着就发觉,这些故事像打磨得太光滑的石头,反而失去了真实生活的粗糙质感。 比起《论语》的圆融,《阙子》的寓言总带着点强词夺理的意味。用虚构的故事论证现实的道理,就像用尺子丈量流水,量得出深浅,却测不准流向。或许古人写这些就是为了给乱世中的人造个精神避难所?但这样的道德训诫,到底能教会人应付真实世界的几分?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48246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41830
"观天地之化育,察万物之情状,而后可以明道。"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5912
每个中国家庭的书架上都该为《阙子》留一席之地。这部看似残简断篇的战国策论,实则蕴藏着穿透两千年的处世智慧。当指尖划过那些斑驳的竹简文字时,总能触碰到某种令人战栗的永恒性——那些关于人性弱点的洞见,至今仍在我们的社交网络上反复上演。 "以璧为罪"四字道尽世间荒谬。怀璧其罪的典故,在当代职场中演化出更隐蔽的生存法则:才能本身就会招致嫉妒,就像那个被同事孤立的技术骨干,或是遭排挤的创意总监。但《阙子》给出的解法充满东方式的智慧——不是教人藏锋,而是启示我们"因势利导"。我见过一位上市公司高管,他将自己擅长的数据分析转化为团队共享工具,这比战国策士的"毁璧入关"更符合现代生存逻辑。 "宋人得燕石"的寓言最能引发当代人的会心苦笑。那个将普通石头当宝玉的宋人,不就是今天直播间里抢购假古董的消费者?或是迷信成功学课程的职场新人?但《阙子》的深刻在于,它没有止步于嘲讽,而是揭示认知局限的普遍性。当我重读"三日而后知其非玉"时,突然理解为什么某些诈骗案中,受害者往往要等到警察上门才醒悟——认知的牢笼,从来都比现实的禁锢更坚固。 最令人脊背发凉的是"愚公之谷"的现代变体。那个因诚实反被嘲笑的愚公,在当下社会找到了无数化身:举报学术造假的科研人员反被孤立,坚持财务透明的会计遭遇冷眼。但《阙子》的伟大在于它同时给出了两个答案——既警示"直如矢者死",又暗示范雎式的"远交近攻"策略。这种辩证思维,比西方权谋著作《君主论》早了整整十八个世纪。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阙子》的断简残篇反而成就了独特的阅读体验。每个故事都像未完成的雕塑,留给读者用自身阅历去补全。我常在工作间隙重读"楚人两妻"的片段,那个不受诱惑的客人之选择,在每次阅读时都会浮现新的现实对应——有时是拒绝商业贿赂的供应商,有时是抵制潜规则的应届生。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其他古籍难以提供的阅读快感。 当社交媒体不断制造认知泡沫时,《阙子》就像一柄青铜匕首,总能精准刺破各种现代迷思。它教会我们的不是具体的处世技巧,而是培养一种"鉴往知来"的思维习惯。每次重读都会发现,那些战国策士面临的困境,与今天微信群里的明枪暗箭何其相似。也许真正的经典就该如此——既像明镜照见当下,又如罗盘指引未来。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8476
《阙子》这部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著作,虽已散佚大半,却仍能从残篇断简中窥见其独特的语言魅力。那些如刀锋般锐利的说辞里,总藏着"钩"这个耐人寻味的意象。"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之可吞,钩之可畏"——这般看似寻常的垂钓场景,竟暗含着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拿捏。钩既是诱饵的载体,亦是危险的象征,恰如纵横家们游说时甜蜜言辞背后暗藏的机锋。 细细品味这些文字,会发现"钩"与"舌"构成了微妙的呼应关系。说客们的三寸之舌,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钩?既能钓取君王的信任,也可能反噬自身的性命。这种充满张力的隐喻,让我想起现代政治中那些精心设计的演讲辞令,古今人性的脆弱竟如此相通。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辑佚本将这些残章按游说场景分类编排,每段文字都像一柄出土的青铜钩,虽锈迹斑斑,仍能想见当年锋芒。 最令人唏嘘的是书中那些未竟的游说案例。某个故事戛然而止在"齐王抚剑而视"的动作上,留白的艺术反而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说客生涯如履薄冰的处境。这些破碎的文字残片,恰似考古现场发现的半截鱼钩,我们只能凭借弯曲的弧度,想象它当年曾钓起过怎样的惊涛骇浪。在信息爆炸的当代重读这些古老智慧,突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说"舌下有龙泉",言辞的力量,从来都带着双刃的寒光。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