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鬼谷子
鬼谷子
鬼谷子

鬼谷子

鬼谷子  

《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据传是由鬼谷先生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思想学说之所以能在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独树一帜,不仅在于他的与众不同的纵横理论,更在于他以“道”为理论依托,将其思想学说提升到哲学的高度。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34518
鬼谷子这本书讲的是处世之道和谋略之术。书中的道理看起来简单,但需要反复琢磨才能明白。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学会观察人和事。观察得越仔细,判断就越准确。 书里说,聪明人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想法。他们说话总是留三分,做事也懂得进退。遇到事情不要急着表态,先看清楚形势再行动。有时候沉默比说话更有力量,等待比蛮干更有效果。 与人交往要讲究方法。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对正直的人要坦诚,对狡猾的人要防备。说话前要先想清楚,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做事要把握分寸,太过或不及都不好。 书中还提到,做大事的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要想到五年十年后的发展。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要想办法突破。成功了也不要骄傲,要时刻保持警惕。 这些道理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掌握。刚开始可能会犯错,但不要怕。每次失败都是学习的机会。慢慢积累经验,最终就能运用自如。 鬼谷子的智慧不是用来害人的,而是用来保护自己的。在复杂的社会中,懂得这些方法才能更好地生存。但也要记住,不能太过算计,失去了做人的本分。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4560
《鬼谷子》一书承载着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思想精髓,相传为鬼谷先生所著。这位隐居于云梦山的神秘人物,以洞悉人性、精通谋略著称,培养出苏秦、张仪等叱咤风云的弟子。书中那些关于捭阖、反应、内楗的论述,看似是权谋之术,实则蕴含着对人世规则的深刻洞察。每当我翻阅那些晦涩的文字,总感觉在迷雾中窥见一盏若隐若现的灯。 这部著作的真伪历来争议不断。就像《晏子春秋》一样,后人托名的可能性很大。那些精妙的游说之术,那些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把握,或许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经过历代智者的增补完善。但正如庄子所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我们又何必执着于考证作者的真实身份?重要的是其中闪烁的思想光芒,那些在乱世中求存图强的生存智慧。 读《鬼谷子》时,我常常陷入矛盾。一方面惊叹于它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把握,另一方面又对这种近乎冷酷的理性分析感到不适。书中教导的"因其势而利导之"的处世之道,与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个意义上,它更像是一本乱世生存指南,而非道德教科书。这种矛盾让我困惑:究竟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这本奇书? 鬼谷子的思想体系有其独特之处。他将人际交往比作"钓人之网",强调"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的反向思维。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发人深省,但同时也让人不安。当我们过分关注操控他人之术时,是否正在丧失真诚待人的能力?这种迷茫感始终萦绕在我心头。 最令我深思的是书中对"时势"的论述。鬼谷子认为"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强调要顺应时势变化。这在瞬息万变的战国时期或许是最实用的生存法则,但对现代人而言,这种过分强调适应环境的观念,是否会导致原则的丧失?我常在夜深人静时思考这个问题,却始终找不到明确答案。 或许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鬼谷子的智慧本就不是用来简单评判的。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人性中那些不愿直视的阴暗面。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它是处世指南,不如说是一剂苦口的良药。每读一次,都能引发新的思考,新的困惑。这种持续的迷茫感,也许正是经典著作的魅力所在——它不提供现成答案,而是不断激发我们对人性、对世界的思考。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29916
"纵横捭阖,方显英雄本色;权谋韬略,尽在鬼谷玄机。"这部汇集先秦智慧的奇书,以犀利的思维穿透人性的迷雾,在千年的历史尘埃中始终闪烁着冷峻的锋芒。苏秦张仪之徒,不过是其冰山一角;真正的谋略艺术,从来都藏在那些看似平实的对话与揣摩之间。当今商战与职场中,那些看似现代的人际博弈法则,不过是换了个包装的鬼谷之术罢了。不妨翻开这本谋略圣经,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21世纪的我们,依然逃不出这位战国智者布下的思维迷宫。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2689
不少读者翻开《鬼谷子》便觉其玄奥难解,其实这纵横家典籍本为战国策士的实用手册,字字皆是游说实务的经验之谈。今人读来艰涩,恰似现代程序员看千年后的后人对着Python语法抓耳挠腮——隔了时空的实用技艺,若无门径,自然如观天书。 昔年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戏诸侯于股掌,皆深得鬼谷真传。其文辞看似云山雾罩,实乃刻意为之。纵横之术贵在"量权揣势",话不说满,理不讲透,留三分余地周旋,这正是战国策士的生存智慧。譬如"捭阖"二字,今人解作开合,当时却是"试探深浅,把握火候"的暗语。就像现在商场上说"再考虑考虑",内行人自懂这是待价而沽的暗示。 读此等古籍,当如老吏断狱,在字缝里看出血来。我曾见某当代谈判专家将"反应术"解构为现代心理学中的镜像法则,将"飞钳术"对应商业谈判中的锚定效应,顿觉两千年前的智慧仍跳动在今人脉搏里。尤爱其中"因其言,听其辞"六字,道尽察言观色的精髓,比西方所谓"肢体语言分析"早了二十个世纪。 章太炎论读古书需通小学,读鬼谷子更需通世故。不必拘泥于"抵巇""内揵"等古怪字眼,但要懂得每个策略背后的人性洞察。若将全书烧炼提纯,不过"知彼知己,应时而动"八字真言。今人读之,当如见一位白发谋士在竹简上刻下血泪教训,那些看似晦涩的符文,拆开了都是鲜活的人生博弈笔记。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6567
有人说:"现代人懂得太多,但用得太少。古人懂得不多,但用得精。"我开始翻看那些尘封已久的智慧。《鬼谷子》就是这样一本书,虽然薄,但每句话都值得琢磨。 我最初接触这本书是因为工作需要。我是个销售,总想学点谈判技巧。朋友推荐说《鬼谷子》里有门道,我就买了本来看。结果发现它不只是讲谈判,更像是在教人怎么理解人性。 书里说"钓语"这个技巧很有意思。不是直接问对方,而是用话题引诱对方自己说出来。我试了几次,确实比直接问效果好。还有"揣摩"这个词,意思是观察对方的反应来判断真实想法。这些方法用好了确实管用,但用过头就显得心机太重。 我最喜欢的是关于"反应"的那部分。它说要根据对方的性格来调整说话方式。暴躁的人要用缓和的语气,犹豫的人要给他信心。这些道理现在看很简单,但两千年前就总结出来确实厉害。 不过有些内容我看不太懂。比如"飞钳"之术,说是要把握时机控制对方。这个度很难掌握,弄不好就变成操控别人了。还有"捭阖"的概念,说是开合有度,但具体怎么操作书上没说清楚。 最近见客户我都会不自觉地用上书里的方法。有一次谈判陷入僵局,我试着改变说话节奏,对方果然放松了警惕。虽然最后没谈成,但至少没有闹僵。这让我相信古人的智慧确实有用。 书里有些话特别适合职场。"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辨",意思是跟聪明人要显学问,跟笨人要讲道理。我现在开会都会注意不同人的特点,效果比以前好多了。 有朋友说这本书是教人耍心机。我觉得不全对。它更像是在教人观察和理解别人。就像学武术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防身。关键看你怎么用。 最近在地铁上看到有人在读现代解读版的《鬼谷子》。封面花里胡哨的,写着"职场必读"。我有点好奇,但又觉得原汁原味的更好。古人写的东西,直接读才能体会到那种智慧。
2025年07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