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代史阙文
知书房
五代史阙文
王禹偁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读《五代史阙文》,如饮醇酒,愈品愈觉其味绵长。这部看似零散的史料笔记,实则暗藏史家风骨,字字如刀,刻画出五代乱世的魂魄。王禹偁以遗闻轶事补正史之阙,不似寻常史官那般板着面孔说教,倒像位老友在灯下娓娓道来,将朱温的狡诈、敬翔的忠义说得如在眼前。
最妙的是他写史如同作画,三两笔便勾勒出人物神韵。记张全义治洛阳那段,说其"劝耕桑,完城郭",短短六字,便让一个乱世能吏的形象跃然纸上。这般笔力,非胸中有丘壑者不能为。我常想,若史书都这般写,后人何愁不解前朝兴亡?尤其写唐庄宗宠幸伶人景进那节,看似闲笔,却将"主昏于上,政乱于下"的道理说得透彻,比那些空谈"以史为鉴"的鸿篇巨制更令人警醒。
书中臧否人物尤见功力。写敬翔殉国时"神色不变",写朱友谦临刑前"顾谓行刑者曰",寥寥数语,忠奸立判。这般史笔,既有左丘明的遗风,又带着宋人特有的理性精神。每读至王师范保全百姓而自缚请降处,便觉乱世中仍有光亮;见赵犨守陈州而食人肝的记载,又不禁脊背发凉。如此收放自如的叙事,非但补了正史之阙,更补了人心对道义的渴求。
掩卷沉思,方知所谓"阙文"实乃"全璧"。那些被正史忽略的细节,恰是历史最鲜活的肌理。王禹偁采撷这些碎片,竟拼凑出比官修史书更真实的五代画卷。这般写史的本事,今人怕是学不来了。
从《五代史阙文》读来,年纪越大越觉得困惑。乱世中的人总是很难守住本心,那些君臣故事看起来都很无奈。或许这就是现实最真实的样子。想到五代那些皇帝,朱温、李存勖这些人,他们在权力面前好像都失去了方向。从文中能看到那个时代的混乱,也能理解他们的挣扎。但乱世终究是乱世,谁都没法改变。虽然都是古人的事,但对照现在的生活,还是会让人思考。身边的关系有时候也很复杂,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才合适。
中华史籍长廊中的珍品《五代史阙文》堪称研究五代十国历史不可或缺的文献。在众多历史笔记中,这部作品保存了正史未载的珍贵史料,价值独特。它的内容涵盖梁、唐、晋、汉、周五代诸多史事,既有帝王将相的事迹,也有寻常百姓的生活片段。
读完后不得不佩服作者用心良苦。王禹偁作为北宋初年的史学家,在史料匮乏的情况下广泛搜集民间传闻,整理成篇。虽然部分内容带有传说色彩,但为后世研究五代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书中记载简洁明了,叙事平实,没有刻意修饰。
具体来看,书中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比如后梁太祖朱温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残暴嗜杀的一面;后唐庄宗李存勖早年英明神武,后期却沉迷享乐;晋高祖石敬瑭为称帝不惜割让燕云十六州。这些人物不是简单的善恶二分,而是展现了复杂的人性。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多次引用《五代史阙文》的内容,可见其史料价值得到公认。但同时也要注意,书中的某些记载与其他史料存在出入,需要谨慎考证。
从《五代史阙文》看五代乱世,总觉得那些帝王将相的故事离我们很远。但仔细想想,人在乱世中的选择其实都差不多。野心家赌上性命,懦弱者苟且偷生,聪明人左右逢源,老实人最终吃亏。
五代十国那些事看着像戏文,可现实中谁不是在演类似的戏码。今天还是座上客,明天就成了阶下囚。昨天称兄道弟,今天就刀兵相见。忠诚被当成筹码,义气变成笑话。
读这些故事时,常常觉得困惑。为什么好人总没好报?为什么卑鄙总是得逞?也许这就是乱世的真相。没有道理可讲,只有强弱之分。
读完《五代史阙文》,竟有种意外的惊喜。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像是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五代史那扇尘封的门。作者王禹偁虽只辑录了十七则轶事,却比正史更鲜活,更有人情味。那些被官方史书略去的细节,在这里反倒成了主角,让人读来趣味横生。
比起《新五代史》的严谨,《阙文》更像是在茶馆听人讲故事。王禹偁写朱温,不写他如何篡位,却写他年轻时在乡里偷鸡摸狗的趣事;写冯道,不写他历事四朝,偏要记他如何机智应对契丹君主。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反而让历史人物从纸面上站了起来。我特别喜欢这种写法,它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表,而成了可以触摸的日常生活。
王禹偁的文笔也极有特色。他不刻意追求古雅,反而带着宋人特有的平实与幽默。每则故事结尾的按语尤其精彩,三言两语就能点破要害,又不失风趣。读这样的文字,就像在听一位博学的老友闲聊,既长见识又不觉枯燥。虽然篇幅短小,但这份举重若轻的功力,实在令人佩服。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