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春秋事语
春秋事语

春秋事语

佚名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先秦帛书。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记载春秋历史的古佚书。原书无题,整理小组据内容定为《春秋事语》。存十六章,每章以句首为章名:一杀里克章,二燕大夫章,三韩魏章,四鲁文公卒章,五晋献公欲得随会章,六伯有章,七齐桓公与蔡夫人乘舟章,八晋献公欲袭虢章,九卫献公出亡章,十吴人会诸侯章,十一鲁桓公少章,十二长万宋之第士章,十三宋荆战泓水之上章,十四吴伐越章,十五鲁庄公有疾章,十六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每章记一事,不分国,亦不编年。所记史事最早者为十一章中鲁隐公被弑(前712),最晚的是三章内的韩、赵、魏三家灭知氏(前453)。文字以记言为主,亦记事,所记基本与《春秋》三传和《国语》等书相同。在校勘上有重要价值。
更多
书评  · 6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88320
这书绝了!老祖宗的智慧都在里头。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76014
说实话,我对《春秋事语》的感情很复杂。作为一部记录春秋时期诸侯国间往来的历史文献,它确实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的窗口。虽然很多人将其奉为经典,但我觉得我们需要更理性地看待这部作品。 记得钱穆先生说过,读历史要带着"温情与敬意"。这句话用在《春秋事语》上特别合适。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史料,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礼崩乐坏却又充满思想活力的时代。书中记载的盟会、战争、外交辞令,都生动地展现了春秋时期各国间的政治博弈。比如记载齐桓公称霸的篇章,就让人感受到当时"尊王攘夷"的政治氛围。 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部作品不可避免地带着强烈的时代局限。书中处处体现的"尊卑有序"思想,在今天看来就显得有些陈腐。那些繁复的礼仪规范,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女性的记载几乎都是作为政治联姻的工具出现,这种视角显然需要我们批判地看待。 《春秋事语》最打动我的,是其中蕴含的智慧闪光。比如记载子产治郑的段落,就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不毁乡校"的开明做法,即使在今天也令人钦佩。还有晏子使楚时展现的外交智慧,那种不卑不亢的态度,至今仍能给在外交场合的中国人以启发。 但话说回来,我们读这类古籍时,一定要避免陷入盲目崇拜的误区。书中记载的很多"嘉言懿行",放在当时语境下可能很有道理,但直接套用到现代社会就会出问题。比如那种过分强调"君君臣臣"的伦理观念,显然与当代民主法治精神格格不入。 我个人特别喜欢书中记载的那些充满智慧的小故事。像"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的见解,就展现了朴素的军事心理学思想;"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更是古代外交辞令的典范。这些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们超越了具体的历史情境,蕴含着普遍的人生智慧。 读《春秋事语》时,我常常想起英国历史学家卡尔的那句话:"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我们既要理解古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也要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记载。比如书中反复强调的"信义"观念,在今天依然宝贵,但我们需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不再是简单的"一诺千金",而是建立在契约精神基础上的现代诚信观念。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在叙事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那些精炼的对话描写,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春秋笔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司马迁的《史记》就明显继承了这种叙事风格。 最后想说,读《春秋事语》最重要的是保持独立思考。我们可以欣赏古人的智慧,但不必全盘接受他们的价值观;我们可以借鉴历史经验,但不能简单照搬古代的做法。就像梁启超说的,要用"新眼光看旧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这部古籍中汲取营养,而不是被它束缚住思想。 说到底,《春秋事语》就像一坛陈年老酒,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但也要注意不要喝醉。它给予我们的不应该是对过去的迷恋,而是思考当下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它确实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作品,前提是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的眼光。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46367
春秋是非,后世澄明。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春秋事语》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