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罗兰森被俘与被释记
玛丽·罗兰森被俘与被释记
玛丽·罗兰森

玛丽·罗兰森被俘与被释记

玛丽·罗兰森  

《玛丽·罗兰森被俘与被释记》由玛丽·罗兰森撰写于17世纪末,这部历史记述详实地记录了她在菲利普王战争期间被美洲原住民俘虏的惨痛经历,深刻探讨了生存、信仰与拓荒地生活的残酷现实。 开篇以阴郁笔触描绘了兰开斯特镇遭原住民野蛮袭击的场景:罗兰森目睹亲友邻舍惨遭屠戮,在混乱与绝望中被俘,与子女一同沦为阶下囚。她虽初时抱定求死之志,却终被求生本能所驱使。 早期章节详述了被囚期间的恐怖遭遇——饥馑交迫、幼女伤重离世、暴力威胁如影随形——交织着她对神意与信仰的沉思,展露了她在苦难磨砺中淬炼出的韧性。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44197
玛丽·罗兰森用最朴素的笔触划开了美洲殖民史的皮肤。那些被篝火熏黑的夜晚里,她既是被迫迁徙的囚徒,也是最早看清两种文明碰撞本质的观察者。多么奇妙的命运啊——当她数着大雪中溃烂的脚趾时,恰恰获得了后世历史学家们穷尽档案都找不到的真实视角。这哪里是什么俘虏叙事?分明是早期美国文学最动人的悖论:唯有失去自由之身,才能记录下最自由的思考。
2025年07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41391
玛丽·罗兰森的经历让人心情复杂。她记录的被俘生活残酷而真实,但同时又透出一种奇怪的平静。她把苦难写得像日常琐事,没有刻意渲染痛苦,也没有假装坚强。这种写法反而更让人感到压抑。她活下来了,但活下来不等于解脱。她的文字里有种麻木,好像已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读完后你会想,人到底能承受多少?她的故事没有英雄主义,只有生存的本能。这或许就是最真实的人性。
2025年07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2364
实在不明白为什么《玛丽·罗兰森被俘与被释记》会被奉为美国早期文学经典。整本书读下来就像在看一篇流水账日记,作者絮絮叨叨记录着被印第安人俘虏的日常,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也缺乏打动人心的情感张力。那些所谓的"宗教救赎"主题,不过是把清教徒那套陈词滥调翻来覆去地说,读着读着就让人昏昏欲睡。 更让人反感的是书中那种居高临下的殖民者视角。罗兰森一边享受着印第安人的食物和庇护,一边还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野蛮人"的鄙夷。这种虚伪的双重标准简直令人作呕——她笔下那些"残暴的异教徒",恰恰是给予她生存机会的恩人。这种带着文明优越感的叙述方式,本质上就是早期白人殖民者的自我美化手册。 说到宗教感悟部分就更可笑了。通篇都是些"上帝考验"" divine providence"之类的套话,读起来像在翻看一本过时的布道手册。与其说是深刻的精神自省,不如说是为了讨好当时清教徒读者而刻意为之的宗教表演。那些被当代学者吹捧的"信仰挣扎",在我看来不过是作者在极端处境下的本能反应,根本谈不上什么灵魂觉醒。 最讽刺的是,这样一本文学价值平平的回忆录,仅仅因为沾了"第一个女性俘虏叙事"的光环就被捧上神坛。要是把作者名字换成某个不知名的男性清教徒,估计早就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里了。当代学者们为了政治正确,硬要给这本书贴上"女性主义先驱"的标签,简直是对真正女性文学的侮辱。 说实话,读这种17世纪的宗教宣传品还不如去看印第安人的创世神话。至少后者还保留着原始文化的质朴与诗意。而罗兰森的这本书,本质上就是殖民者用来自我感动的道德说教,字里行间都散发着令人不适的文明优越感。如今学界对它的过度推崇,不过是美国人在构建民族叙事时需要的又一个文化图腾罢了。
2025年07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7166
玛丽·罗兰森的《被俘与被释记》以冷静克制的笔触记录了她被印第安部落俘虏的经历,这种纪实风格恰恰彰显了早期美国文学的生命力。不同于宗教文本的寓言性,她的叙述将种族冲突具象化,既无过度渲染,亦无道德说教,而是将文化碰撞中的恐惧与理解如实呈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她在囚禁期间逐渐形成的生存智慧——既保持清教徒的信仰核心,又学会与异文化共处。这种张力至今仍具启示意义,提醒我们文明冲突中的复杂性往往超出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
2025年07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6797
"在荒野的苦难岁月中,我既失去了所有,却也找到了自己。"玛丽的这段自白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这部俘虏叙事的核心张力——在文明的界限被暴力抹去时,一个虔诚主妇如何在异质文化的夹缝中重构信仰与身份。这部诞生于1676年的北美最早俘虏叙事,以朴素的日记体记录下作者被印第安人囚禁十二周的惊惶与顿悟,其价值不仅在于它为菲利普王战争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证言,更在于它无意间掲露了殖民者试图掩盖的文化真相:当玛丽描述她的印第安"主人"将抢来的圣经递还给她时,当她在挨饿时分到和战士同等的食物时,这部本该宣扬白人优越性的宗教文本,反而成为了两种文明相互凝视的棱镜。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清教徒特有的预表释经法将苦难圣洁化,这种叙事策略既是对创伤的心理防御,也暴露了早期美洲文学中宗教话语与历史真实的微妙博弈。三百年后再读这段突围于文明与野蛮二元论之外的复杂叙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殖民史的伤口,更是一个女性在绝境中迸发的叙事智慧——她用鹅毛笔战胜了战斧,用文字驯服了荒野。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