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李相国论事集
李相国论事集
李绛

李相国论事集

李绛  

六卷。旧本题《李深之文集》,唐李绛撰。实为唐史官蒋偕辑录李绛生前论奏编纂而成,卷首有蒋偕大中五年序文一篇,已有说明。李绛(764~830)字深之,赞皇 (今属河北)人。宪宗朝宰相,佐宪宗平定藩镇有功。文宗时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南诏犯蜀,诏绛募兵入援,兵乱遇害。本集所录李绛任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及宰相时论谏事共65条,其中多为正史所不载。司马光《资治通鉴》多采纳其言,如论镇州事宜、镇州淮西事宜、论裴武事、泽潞事宜、上言承璀事、论魏博等等。故本书实为研究唐史特别是宪宗一朝历史的重要史料,足以补两《唐书》之不足。版本有《四库全书》本,《指海》(道光本、影道光本》第八集,另《畿辅丛书》和《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 有 《李相国论事集》六卷、《遗文》 一卷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68678
李绛的谏言在史册上墨迹未干,乍看字字忠耿,细读却尽是官场算计。宰相位极人臣,偏要揣着明白装糊涂,动不动就抬出民生疾苦当幌子,谏得聪明圆滑。宪宗真的听进去了吗?我看未必,不过是君臣合演的一出双簧罢了。那些冠冕堂皇的奏疏里,少的是骨鲠之气,多的是保位之术。后人总爱讴歌谏臣风骨,却不见满纸的世故油滑从盛唐一直渗到晚清。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1656
近来在整理古籍时偶然翻到《李相国论事集》,这本差点被束之高阁的唐代政论集,竟让我读出了几分当代职场启示录的味道。说来有趣,最初是被书页间斑驳的批注吸引——那些朱砂笔勾勒的段落,恰是千年后仍能刺中现代人痛处的箴言。 李绛奏议中"为政之本,在于得人"八字,年轻时只会当考场重点标记。如今带团队做项目才懂,这短短八个字藏着多少管理学的精妙。就像上周部门新来的实习生,名校光环加身却总把"这不在我职责范围"挂嘴边,倒让我想起书中"选才当察其心"的告诫。能力或许能打磨,心性却难改,古人早把人力资源的痛点说透了。 最震撼的是读到"谏君如医治病"那篇。当代人总把说话直白当作真诚,李相国却示范了什么叫"忠言顺耳"的艺术。上周给甲方提方案修正时,我试着学他"先扬后抑"的叙事结构——果然比直接扔问题清单效果好得多。这种语言智慧,哪是现在那些"高情商话术"课程能教透的? 书中对"渐进改革"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李绛处理藩镇问题时那种"如烹小鲜"的节奏感,让我想起公司推新系统时踩过的坑。当时要是懂得"事当渐而不可速"的道理,或许就不会引发老员工的集体抵触。现在重读"变革三策"那章,每个字都像在敲打我们这些总想"毕其功于一役"的现代人。 夜深合卷时,窗外的CBD霓虹与案头茶烟交织。突然觉得有趣:那些被我们当作新颖管理理论的见解,原来早被唐代宰相写在奏折里。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就是能让读者在朱砂批注与咖啡渍之间,找到跨越时空的职场共鸣。下次团队例会,或许该带几个李绛的故事去——毕竟比起哈佛案例,老祖宗的智慧更接地气不是?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1026
读完《李相国论事集》不禁要问:这些冠冕堂皇的治国方略,到底有几成真正落到实处?李绛笔下那些义正辞严的奏议,在晚唐那个藩镇割据的年代,恐怕连他自己都不信能挽回颓势。文人总爱把"以德化民"挂在嘴边,可当节度使的刀架在脖子上时,道德说教比纸糊的盾牌还不堪一击。 我向来怀疑这种庙堂高论的价值。书中那些劝诫君王"去奢从俭"的漂亮话,就像对着泥石流念道德经——藩镇要的是土地和赋税,谁在乎你引经据典?更可笑的是,这些奏议成堆的宰相,最终不也眼看着大唐滑向深渊?与其空谈"正心诚意",不如研究如何制衡骄兵悍将。历史证明,没有制度约束的道德倡议,不过是文人自我感动的把戏罢了。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6046
"以直谏匡君,以忠诚报国,李相国之言,诚千古谋国者之龟鉴也。"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1425
政事精要,谏臣风骨。
2025年07月06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