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相国论事集
知书房
李相国论事集
李绛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8
发表书评
李绛的谏言在史册上墨迹未干,乍看字字忠耿,细读却尽是官场算计。宰相位极人臣,偏要揣着明白装糊涂,动不动就抬出民生疾苦当幌子,谏得聪明圆滑。宪宗真的听进去了吗?我看未必,不过是君臣合演的一出双簧罢了。那些冠冕堂皇的奏疏里,少的是骨鲠之气,多的是保位之术。后人总爱讴歌谏臣风骨,却不见满纸的世故油滑从盛唐一直渗到晚清。
近来在整理古籍时偶然翻到《李相国论事集》,这本差点被束之高阁的唐代政论集,竟让我读出了几分当代职场启示录的味道。说来有趣,最初是被书页间斑驳的批注吸引——那些朱砂笔勾勒的段落,恰是千年后仍能刺中现代人痛处的箴言。
李绛奏议中"为政之本,在于得人"八字,年轻时只会当考场重点标记。如今带团队做项目才懂,这短短八个字藏着多少管理学的精妙。就像上周部门新来的实习生,名校光环加身却总把"这不在我职责范围"挂嘴边,倒让我想起书中"选才当察其心"的告诫。能力或许能打磨,心性却难改,古人早把人力资源的痛点说透了。
最震撼的是读到"谏君如医治病"那篇。当代人总把说话直白当作真诚,李相国却示范了什么叫"忠言顺耳"的艺术。上周给甲方提方案修正时,我试着学他"先扬后抑"的叙事结构——果然比直接扔问题清单效果好得多。这种语言智慧,哪是现在那些"高情商话术"课程能教透的?
书中对"渐进改革"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李绛处理藩镇问题时那种"如烹小鲜"的节奏感,让我想起公司推新系统时踩过的坑。当时要是懂得"事当渐而不可速"的道理,或许就不会引发老员工的集体抵触。现在重读"变革三策"那章,每个字都像在敲打我们这些总想"毕其功于一役"的现代人。
夜深合卷时,窗外的CBD霓虹与案头茶烟交织。突然觉得有趣:那些被我们当作新颖管理理论的见解,原来早被唐代宰相写在奏折里。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就是能让读者在朱砂批注与咖啡渍之间,找到跨越时空的职场共鸣。下次团队例会,或许该带几个李绛的故事去——毕竟比起哈佛案例,老祖宗的智慧更接地气不是?
读完《李相国论事集》不禁要问:这些冠冕堂皇的治国方略,到底有几成真正落到实处?李绛笔下那些义正辞严的奏议,在晚唐那个藩镇割据的年代,恐怕连他自己都不信能挽回颓势。文人总爱把"以德化民"挂在嘴边,可当节度使的刀架在脖子上时,道德说教比纸糊的盾牌还不堪一击。
我向来怀疑这种庙堂高论的价值。书中那些劝诫君王"去奢从俭"的漂亮话,就像对着泥石流念道德经——藩镇要的是土地和赋税,谁在乎你引经据典?更可笑的是,这些奏议成堆的宰相,最终不也眼看着大唐滑向深渊?与其空谈"正心诚意",不如研究如何制衡骄兵悍将。历史证明,没有制度约束的道德倡议,不过是文人自我感动的把戏罢了。
"以直谏匡君,以忠诚报国,李相国之言,诚千古谋国者之龟鉴也。"
政事精要,谏臣风骨。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