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才子传
知书房
唐才子传
辛文房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唐宫夜宴,诗酒风流,一曲长歌,半部盛唐。《唐才子传》这部元人辛文房辑录的诗人传记,恰似一面铜镜,映照出大唐三百年文坛的璀璨星河。翻开泛黄书页时,仿佛听见大明宫檐角铁马叮咚,看见曲江池畔青衫浮动,那些在历史深处闪烁的星辰,突然都有了鲜活的面容。
最令人动容的是书中对寒门诗人的着墨。王勃二十七岁溺亡时,不知是否预见到《滕王阁序》会成为千年绝唱。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的天才,在传记中竟带着市井酒徒的狂放,与后世想象中端方儒雅的文人形象大相径庭。而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狂喜背后,藏着五十岁才中进士的辛酸。这些记录打破了我们对唐诗人的刻板印象,原来他们也会为俸禄发愁,为升迁钻营,在诗酒风流的外衣下,跳动着真实的人间烟火。
书中对女性诗人的记载尤显珍贵。鱼玄机"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绝笔,道尽唐代才女的困局。薛涛与元稹的酬唱,在男性主导的文坛撕开一道裂缝。最令人唏嘘的是李季兰,这位与李清照齐名的才女,传记仅存二十七字,却让我们窥见唐代女诗人如风中烛火的命运。这些碎片般的记载,拼凑出被正史遗忘的半边天空。
辛文房的笔法颇有唐人遗风。写李白"醉中捉月"的传说,笔锋带着三分酒意;记杜甫"麻鞋见天子"的窘迫,墨色洇开七分苍凉。尤其对白居易的刻画,既写其"新乐府"的济世情怀,也不避讳晚年蓄妓的颓唐。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史笔,让传记既有《世说新语》的隽永,又具《史记》的实录精神。
作为元人编纂的唐代文献,书中暗藏的文化认同耐人寻味。辛文房将吐蕃人晁衡、新罗人崔致远皆列入"唐才子",这种以文化而非血统论归属的视野,恰与《洛阳伽蓝记》中"中华文明之统"的理念遥相呼应。当读到晚唐诗人郑谷"乱离身世在,何处问知音"的传记时,忽然明白这部书不仅是诗人列传,更是一部用生命写就的大唐挽歌。
如今站在西安城墙下,已难寻觅当年平康坊的琵琶声。但《唐才子传》里那些落第举子的怨怼、贬谪官员的孤愤、隐逸之士的超然,却让盛唐气象穿越纸背扑面而来。书中记载温庭筠"八叉手而成八韵"的轶事,让人想起京都御所里保留的唐代雅乐;读到贾岛"推敲"典故,又仿佛看见奈良正仓院珍藏的唐式砚台。这些文化基因的流动,恰似鉴真东渡时的海波,至今仍在东亚文明圈漾起涟漪。
合上书卷时,长安城的暮鼓似乎刚刚敲响。那些曾经鲜衣怒马的诗人,最终都化作书页间的几行墨迹。但当我们吟诵"海内存知己"时,王勃的青春仍在延续;默念"星垂平野阔"时,杜甫的忧患依然鲜活。《唐才子传》最珍贵处,在于它让大唐不再只是史书上的年号更迭,而成为无数生命交织成的文明画卷。在这幅长卷中,每个诗人都是提着灯笼的夜行者,照亮了中华文化最瑰丽的夜空。
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直到25岁我才第一次完整读完《唐才子传》。这本书让我很惊讶,原来古代诗人的故事可以这么有意思。我以前总觉得这种古文传记很难读,现在才发现是因为自己没耐心。
书里讲了很多唐代诗人的故事。这些诗人有的很出名,有的不太有名。他们的人生都很特别。比如王勃死得太早,李白一生漂泊,杜甫总是很穷。这些故事让我觉得,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人生不完美,才让后人一直记得他们。
我一直在想,如果王勃没有掉进水里,他能写出多少更好的诗。如果李白当了大官,他还会不会写出那些豪放的诗。如果杜甫没那么穷,他的诗会不会不一样。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但让人忍不住去想。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贺的故事。他那么有才华,却只活了27岁。他写的诗很特别,但当时很多人看不懂。现在我们都觉得他是天才,可他自己都不知道。这种反差让人觉得很可惜。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停下来想。这些诗人写诗的时候,不知道后人会怎么评价他们。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现在过了这么多年,我们还在读他们的诗。这让我觉得,好的东西真的能流传很久。
书里还写了很多不太出名的诗人。他们的故事也很打动人。有的诗人一生只留下几首诗,有的诗人到老都在考试。这些故事让我看到,唐代不只有李白杜甫,还有很多人在写诗。他们的努力也很值得记住。
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唐才子传》作为记录唐代诗人事迹的经典作品,确实有其独特价值。这本书收录了唐代众多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故事,内容非常丰富。在同类作品中,《唐才子传》的记载最为全面,涉及的诗人数目最多,至今仍是研究唐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读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记载的诗人数量之多。从初唐到晚唐,几乎每个时期的重要诗人都被收录其中。然后是内容的详实程度,不仅记录了诗人们的生平,还收录了很多创作轶事和作品评价。这些内容对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很有帮助。
具体来看这本书的优点。在史料价值方面,它保存了许多其他史书没有记载的内容。在文学价值方面,文笔简洁有力,叙事清晰明了。更难得的是,作者对每位诗人的评价都很中肯,既指出他们的成就,也不回避他们的不足。
书中对几位大诗人的描写尤其精彩。比如写李白,既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也记录了他的仕途不顺。写杜甫,详细描述了他的忧国忧民和创作艰辛。写王维,突出他的诗画双绝和隐居生活。这些记载让人能更全面地了解这些诗人。
元代学者辛文房的评价很到位,他说这本书"采摭诗人事迹,详其出处"。确实如此,书中对每位诗人的来龙去脉都交代得很清楚。读完之后,对唐代诗人的整体情况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古之才子为道,在求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兴观群怨,温柔敦厚。今之才子为名,在求点击量,转发数,热搜榜,粉丝团。古之才子以诗为生命,如杜甫,漂泊西南,饥寒交迫,犹自吟咏"安得广厦千万间"。今之才子将文字作为博取眼球之工具,为求流量,哗众取宠,全无风骨,实乃文坛蠹虫。今读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竟觉恍如隔世,其中记载诗人际遇,正应今日所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如李白与杜甫,元稹与白居易。如涉及仕途坎坷,有怀才不遇之恨,有宦海浮沉之悲……其他诸如诗酒风流,旷达不羁者更是不胜枚举。今之文坛,唯流量是瞻,无真才实学之别,文风浮夸,每思此,稍有识见者未尝不扼腕叹息、怅然若失。
《唐才子传》所录三百余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隐士,皆有诗名传世。然细究其生平,大半困顿潦倒,或遭贬谪,或陷党争,能善终者寥寥。王维晚岁"独坐幽篁里",孟郊终身"出门即有碍",贾岛"两句三年得",李贺二十七岁而夭。如此看来,作诗岂非自讨苦吃?今人但见唐诗光耀千古,岂知当年诗人饱尝辛酸?而今之所谓"诗人",但求一夜成名,谁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尤令人困惑者,今人读唐诗,但知其美,不究其源。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背后,是"欲渡黄河冰塞川"的绝望;杜甫"会当凌绝顶"的壮志下面,是"麻鞋见天子"的窘迫。诗道衰微至此,或许正因为今人只愿欣赏唐诗的华美外衣,却不愿承受诗人当年的苦痛煎熬。若使李杜生于今日,其微博粉丝,未必及得上一个三流网红。思之岂不令人唏嘘?唐诗宋词,非背诵即考试,谁还理会其中真味?
"才高者,其文华;行洁者,其词芳。"——《唐才子传》中这句对唐代诗人品格的精妙概括,恰可映照这部元代辛文房所撰传记集的不朽价值。这部十卷本的诗人传记汇编,以三百九十八位唐代诗人的人生轨迹为经,以盛唐气象为纬,织就了一幅中国文学史上最绚丽的锦绣画卷。作者秉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在记录"诗仙"李白"醉游长安市"的狂放、"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郁时,更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唐代诗坛群星璀璨的全景。那些散佚在历史尘埃中的诗篇轶事,因这部传记而重焕光彩,让后人得以窥见唐诗黄金时代的文脉气象与精神底色。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