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摭言
知书房
唐摭言
王定保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8
发表书评
很久没有读过这样记录古代文人真实生活状态的书了。这本《唐摭言》让我重新思考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
以前我认为科举就是古代版的公务员考试。我觉得那些读书人钻研八股文,都是为了功名利禄。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书中记载了很多细节,比如考生们如何在考场外等待,如何在放榜时紧张不安,如何因为落第而痛哭流涕。这些细节让历史书上那些枯燥的制度变得鲜活起来。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考生的故事。有的人考了几十年都不中,依然坚持读书。有的人中了进士后反而更加惶恐,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官职。我开始理解科举对这些读书人来说不只是谋生手段,更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看到这些故事,我联想到现在的高考制度。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通过考试改变命运。古人为了科举付出的努力,和今天学生备战高考的辛苦何其相似。不同的是,古代读书人的选择更少,压力更大。
这本书还让我反思教育的意义。那些考生背诵经典,不是为了理解其中的道理,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这让我想到现在很多学生刷题备考的现象。也许我们和古人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如何在应试教育中保持对学问的真正热爱。
读这本书时,我常常停下来思考。历史总是在重复,人性始终不变。那些唐代考生的焦虑和期待,在今天依然能找到对应。这让我对古代读书人多了一份理解,也对现在的教育制度多了一些思考。
年纪越大,越觉得古人留下的东西值得玩味。读《唐摭言》时,我常在想:这些记载科举轶事的文字,到底给后人留下了什么?是功名利禄的诱惑,还是文人相轻的陋习?当我们在故纸堆里翻检这些唐代文人的往事时,值得传承的究竟是什么?
前些日子与一位研究唐代文学的教授聊天,他说研究科举制度最重要的是看它如何塑造了文人的精神世界。我突然明白为何每次读到《唐摭言》中那些攀附权贵的记载时,总感到莫名烦躁。原来这些文字背后,折射的是整个士人阶层的集体焦虑。那一刻,我意识到《唐摭言》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诚实,它毫不掩饰地展现了科举制度下的众生相。
我们总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唐摭言》里记载的,多是文人为了功名而不择手段的故事。寒窗苦读十年,就为了在考场上抄袭作弊;平素以清高自许,见到权贵却卑躬屈膝。这些行为,真的值得后世效仿吗?唐代科举催生了一代又一代这样的文人,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恐怕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物质条件会随时间消逝,但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却可能代代相传。《唐摭言》中那些投机取巧的成功案例,那些攀附权贵的"佳话",经过千年流传,竟成了某种"智慧"。我们常说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面对《唐摭言》时,我们是否真的分清了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易事。它需要批判的眼光,而不是全盘接受。《唐摭言》的价值不在于它记载了多少"成功经验",而在于它如实反映了科举制度下文人真实的精神状态。父亲生前常对我说,读书人要懂得"慎独"。现在想来,《唐摭言》里那些在无人处原形毕露的文人,恰恰缺少这种品格。
年轻时读《唐摭言》,只觉得是些有趣的科举轶事。如今重读,才发现其中蕴含的警示意义。唐代科举造就了李白、杜甫这样的天才,也催生了无数汲汲营营的庸才。这本书的伟大之处,或许就在于它如实记录了这个过程,让我们看到制度如何异化人性。父亲去世多年,但他教会我的独立思考能力,让我在阅读这类古籍时始终保持清醒。这比任何应试技巧都珍贵。
古之科场取士,唯才是举,寒门亦有青云之志。今读《唐摭言》,乃知科举之制早为权贵所窃,竟成攀附夤缘之捷径。书中载裴思谦持仇士良书谒高锴,公然索讨状元,此辈行径,与今之托关系、走后门者何异?尤可恨者,如崔沆取崔瀣,所谓"座主门生,沆瀣一气",竟使科场舞弊成为美谈,实乃士林之耻。
今之高考舞弊者,每见诸报端,众人皆切齿。然细究其源,早自唐时已然。书中所述"通榜"之事,权贵先定名单,考官不过按图索骥,此与今之"萝卜招聘"何其相似?更可笑者,如王泠然中第后上书索官,言辞倨傲,全无读书人风骨,此等行径竟被载入书中,不以为非,反以为能,可见当时风气之坏。
最令人扼腕者,莫过于李义府"笑里藏刀"之事。此辈以科举晋身,却成奸佞之臣,可知科场所得未必是真才。今人常谓"学历不等于能力",观《唐摭言》所载,早见端倪。书中津津乐道于进士及第后"曲江宴游""雁塔题名"等虚华之事,却少载真才实学,其价值取向,令人齿冷。
尤为可叹者,寒士如孟浩然者终生不第,权贵子弟却可轻易登科。书中载李德裕排斥进士,固然偏激,然亦可见当时科举已失本真。今之教育不公现象,在《唐摭言》中皆可寻得影子,可见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读此书,愈觉当下教育弊端实有千年病灶,若不根治,恐将贻害无穷。
此书虽为史料,然编纂者王定保取舍之间,多录权贵轶事,少载寒士艰辛,其价值判断已失公允。今人读之,当以批判眼光视之,切莫为其所载浮华所惑。科举本为取士良法,然观《唐摭言》所记,早成权贵玩物,此中教训,今人尤当深戒。
翻开《唐摭言》之前,我以为会看到一部关于唐代科举制度的严谨记录;读完之后,却不得不怀疑这究竟是一部史料笔记,还是一部掺杂了太多个人好恶的文人札记。
科举取士始于隋,盛于唐,这本该是寒门士子改变命运的伟大制度。可王定保笔下,那些金榜题名的故事总带着几分可疑的戏剧性。某个举子因为一首诗得到贵人赏识,某个考生因为相貌堂堂被破格录取,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我不禁要问:在真实的唐代考场中,才华与机遇的比重究竟如何分配?还是说,这些故事只是后世文人一厢情愿的想象?
更令人困惑的是书中对落第者的态度。那些十年寒窗却名落孙山的人,在《唐摭言》里往往被简化为"时运不济"四个字。可我们都知道,任何选拔制度都存在不公,任何考试都有漏网之才。王定保对失败者的轻描淡写,是否暴露了成功者对失败者天然的漠视?当他说"进士及第,俯拾青紫"时,可曾想过那些"俯拾"不得的人?
书中记载的科举轶事,许多都像是精心设计的道德寓言。某某因孝顺母亲而中举,某某因不敬考官而落第。这些故事太过工整,工整得不像真实发生的历史,倒像是后人为了宣扬某种价值观而编造的教材。唐代的科举果真如此充满道德教化意味吗?还是说这不过是宋代文人用自己的伦理观重新诠释的唐代故事?
最值得玩味的是《唐摭言》对科举黑暗面的记载。行贿、请托、舞弊,这些现象都被记录下来,却又被包裹在"个别现象"的说辞里。王定保似乎在说:科举制度本身是好的,只是偶尔会有些许瑕疵。但当我们看到书中记载的种种特权现象——宰相子弟的特别照顾,世家大族的世代联姻——还能相信唐代科举真如书中暗示的那般公平吗?
读完全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反倒是那些未被记载的内容。成千上万普通士子的真实经历,他们的希望与绝望,他们的奋斗与妥协,都消失在历史的缝隙中。我们看到的只是被筛选过的成功者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经过了多少重文人的润色与美化?
《唐摭言》就像一面哈哈镜,既反映了唐代科举的某些真实,又不可避免地扭曲了历史的原貌。当我们透过这面镜子观察唐代的科举制度时,或许应该时刻保持这样的清醒: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经过文人加工过的"历史"。
唐代的笔记小说里常常能看到"举子"这个群体。《唐摭言》写了他们的故事。"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是书中记载的名句,也是最早描写科举制度的文字。这句话说的是皇帝用科举考试让天下读书人耗尽青春,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科举的看法。这不仅是书中流传最广的句子,也生动展现了唐代读书人的命运。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是另一个重要记录。这句话讲的是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经算老,五十岁中进士还算年轻,说明科举考试的难度。书中还记载了很多落第举子的故事,比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得意,也有"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的失意。"明经""进士""落第"这些词贯穿全书,记录了唐代读书人的生活。
《唐摭言》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唐代科举制度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文字不只是简单的记录,更反映了当时读书人的真实处境。我们读这些故事,能清楚看到唐代知识分子的追求和困境。这本书让我们感受到千年前那些读书人的喜怒哀乐。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