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红楼梦
红楼梦

红楼梦

曹雪芹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红楼梦》,别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等,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
更多
书评  · 8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64887
第一次翻开《红楼梦》是在大学图书馆的角落里,那本泛黄的书脊上烫金的字已经褪色。当时我正沉迷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突然想看看中国古典小说能给我什么不一样的震撼。结果这一看就是三个月——不是因为我读得慢,而是每隔几天就要把它扔到床底,过段时间又忍不住捡回来。 说实话,前八十回给我的感觉就像在逛一个过分精致的古董店。曹雪芹笔下的每一道菜、每件衣裳、每句诗词都描摹得纤毫毕现,可这些铺天盖地的细节真的有必要吗?当我读到第三十七回宝玉和姐妹们结诗社时,那些连篇累牍的菊花诗差点让我永久合上书本。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被迫背诵《唐诗三百首》的噩梦,只不过现在这些诗都打上了"贵族生活"的标签。有时候我甚至怀疑,作者是不是在用文字进行某种炫富?就像现代人在朋友圈晒米其林餐厅的九宫格。 说到人物,林黛玉这个"女主角"实在让我困惑。她确实才情出众,可那种随时随地都要哭哭啼啼的做派,放在今天不就是个作天作地的"戏精"吗?更奇怪的是书中所有人都觉得这很正常,甚至觉得这是"真性情"的表现。倒是王熙凤这个角色让我眼前一亮——至少她坏得真实,坏得理直气壮,不像某些人一边吃着山珍海味一边哀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最让我不适的是书中无处不在的宿命论调。从开篇的"满纸荒唐言"到太虚幻境里的判词,所有人物的命运早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这种写法固然精巧,但读着读着就会产生一种无力感——既然结局已定,这些人物在书中的挣扎又有什么意义?就像看着一群提线木偶在舞台上表演悲欢离合。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战争与和平》里那种充满偶然性的历史观,至少让人觉得命运还有搏一搏的可能。 后四十回就更令人失望了。高鹗续写的部分简直像换了个人在写作,情节急转直下得像坐过山车。宝玉突然就中了举人,黛玉死得莫名其妙,之前铺陈的种种伏笔都被简单粗暴地收尾。最可笑的是那个"兰桂齐芳"的结局,活脱脱就是现代烂尾楼开发商贴上的"圆满竣工"横幅。我甚至怀疑高鹗是不是收了曹家的钱,非要给这个悲剧故事硬按上个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尾巴。 不过话说回来,这本书确实有个神奇之处——它像一面照妖镜,能照出每个读者的真实面目。有人看见爱情,有人看见政治,还有人看见美食菜谱。我认识个做服装设计的朋友,居然把《红楼梦》当古代时装杂志来读。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魔力,即使你质疑它的每个细节,它依然能用各种方式钻进你的生活。 重读第五遍时,我突然注意到一个细节:刘姥姥进大观园时,那些贵族小姐们笑得前仰后合的场景。这个乡下老太太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贾府的荒唐。也许曹雪芹早就看透了一切,他笔下那些奢华的描写,那些精致的诗词,本就是给这个即将崩塌的世界唱的挽歌。只是这挽歌太华丽,华丽到让后世读者都忘了它本质上是首安魂曲。 现在这本书就放在我的床头,书脊已经开裂。我依然会时不时翻开它,不是为了欣赏什么"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而是想看看这个叫曹雪芹的人,到底是用怎样的心情在写这个"怀金悼玉"的故事。有时候我觉得他像个冷静的解剖医生,有时候又觉得他像个醉酒的诗人。唯一确定的是,他肯定没想过这本书会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这个名号,多半是后来的学者们硬按上去的。 说到底,《红楼梦》就像那面风月宝鉴,正面看是美人,反面看是骷髅。问题在于,现在所有人都挤在正面看得如痴如醉,没几个人敢把镜子翻过来。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84328
人都死了,心还活着。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1329
从历史意义来看,《红楼梦》是一部深刻反映封建社会末期贵族家庭衰亡的史诗性作品,其批判力度远超一般爱情小说。曹雪芹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缩影,不仅展现了封建礼教的虚伪与残酷,更揭示了整个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书中"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预言,道出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深刻认识。 就人物塑造而言,曹雪芹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丰满的人物群像。贾宝玉的叛逆与矛盾令人难忘,他既享受着贵族特权,又痛恨仕途经济;林黛玉的敏感多疑中藏着惊人的诗歌才华,她与薛宝钗的对比堪称中国文学最经典的双女主设定;王熙凤的泼辣精明、刘姥姥的质朴狡黠,甚至连小丫鬟晴雯的率真刚烈都跃然纸上。我特别欣赏曹雪芹对次要人物的处理,比如秦可卿这个谜一般的角色,虽然出场不多,却牵动着整部小说的叙事脉络。 语言艺术上,《红楼梦》达到了古典小说的巅峰。其叙述语言典雅而不失流畅,人物对话极具个性特征。宝玉的痴言疯语、黛玉的尖酸刻薄、宝钗的圆融得体,闻其声如见其人。诗词创作更是小说的华彩乐章,黛玉的《葬花吟》、宝玉的《芙蓉女儿诔》,不仅符合人物性格,更推动了情节发展。我常惊叹于曹雪芹将诗词与叙事完美融合的能力,比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样的诗句,既是优美独立的文学创作,又是预示人物命运的谶语。 作为读者,我对《红楼梦》的感受颇为复杂。一方面折服于其艺术成就,每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细节与隐喻;另一方面又为其中描绘的悲剧命运感到压抑。特别是看到大观园从繁华到凋零的过程,总让我产生"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唏嘘。现代读者可能会对书中某些情节产生不适,比如宝玉与秦钟的暧昧关系,或是贾琏等人的荒淫行径,但这恰恰反映了作者对封建贵族生活的真实揭露。 与《西厢记》相比,《红楼梦》的悲剧色彩更为浓重。王实甫笔下是冲破束缚的爱情赞歌,而曹雪芹展现的则是美好被毁灭的深刻悲剧。我特别注意到两个细节:一是黛玉焚稿断痴情时的决绝,二是宝玉最终出家的宿命。这些情节不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更包含着作者对人生、对时代的哲学思考。 重读《红楼梦》时,我发现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在不断变化。年轻时偏爱黛玉的孤高,中年后更理解宝钗的处世智慧。这种阅读体验的演变,恰恰证明了经典作品的丰富内涵。虽然书中某些价值观与现代社会存在距离,比如对女性"贞洁"的强调,但正是这种时代局限性,反而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既是对特定时代的忠实记录,又超越了时代局限,探讨了永恒的人性命题。书中对爱情、死亡、家族、命运等主题的思考,至今仍能引发读者共鸣。每次掩卷沉思,都会产生新的感悟——这或许就是经典作品最珍贵的特质。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54835
人生百态,尽在其中。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目录·122
关于我们目录第一回第二回第三回第四回第五回第六回第七回第八回第九回第十回第十一回第十二回第十三回第十四回第十五回第十六回第十七回第十八回第十九回第二十回第二十一回第二十二回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四回第二十五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第二十九回第三十回第三十一回第三十二回第三十三回第三十四回第三十五回第三十六回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第三十九回第四十回第四十一回第四十二回第四十三回第四十四回第四十五回第四十六回第四十七回第四十八回第四十九回第五十回第五十一回第五十二回第五十三回第五十四回第五十五回第五十六回第五十七回第五十八回第五十九回第六十回第六十一回第六十二回第六十三回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五回第六十六回第六十七回第六十八回第六十九回第七十回第七十一回第七十二回第七十三回第七十四回第七十五回第七十六回第七十七回第七十八回第七十九回第八十回第八十一回第八十二回第八十三回第八十四回第八十五回第八十六回第八十七回第八十八回第八十九回第九十回第九十一回第九十二回第九十三回第九十四回第九十五回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七回第九十八回第九十九回第一百回第一百一回第一百二回第一百三回第一百四回第一百五回第一百六回第一百七回第一百八回第一百九回第一百十回第一百十一回第一百十二回第一百十三回第一百十四回第一百十五回第一百十六回第一百十七回第一百十八回第一百十九回第一百二十回

@《红楼梦》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