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长杨赋
长杨赋
杨雄

长杨赋

杨雄  

汉赋。西汉杨雄作。始见于《汉书·扬雄传》;又见于《文选》。这是一篇田猎赋,借汉成帝猎于长杨之事,宣扬汉帝国声威并表示讽谏之意。赋前有序,交待作此赋的背景和用意:汉成帝于校猎甘泉的次年(元延元年·前12),又田猎于长杨,致使“农民不得收敛”。扬雄扈从返回长安后作此赋以讽。赋的正文,其形式与布局均摹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设为“子墨”为客卿、“翰林”为主人,双方以对话形式各抒己见。该赋内容可分3部分:开头部分交待作此赋原委:子墨指责汉成帝猎于长杨“扰于农民”,“本非人主之急务”;翰林则说子墨“知其一未睹其二”,因而有必要加以澄清。中间部分是中心内容,以翰林之口,陈言汉帝国的强盛:先述汉高祖开国创业之功德,再述汉文帝休养生息之治绩,继之以汉武帝开疆扩土的威势,终之以为汉成帝田猎长杨作回护,委婉地表示出讽谏之意,言其虽出猎但有节制,能“遵文武之度”,“使农不辍,工不下机,婚姻以对,男女莫违”。最后部分是结尾,写子墨客卿向翰林主人认错。这篇赋能把铺陈描写与议论说理结合起来,虽讲究夸饰文采,但较为通俗流畅,没有汉代大赋那种堆砌臃肿的毛病,如状写汉武帝声威的文字有:“天兵四临。幽都先加。挥戈邪指,南越相夷。靡节西征,羌僰东驰。是以遐方疏俗殊邻绝党之域,自上仁而不化,茂德所不绥,莫不蹻足抗手,请献厥珍,使海内澹然,永无边城之灾,金革之患。”文字整中有散,顺其自然,简明而流畅,这在汉赋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84814
《长杨赋》展现了扬雄的才华。他写打猎场面很生动,让人感觉就在现场。文章结构很整齐,每一段都写得很清楚。他用了很多具体的描写,比如弓箭、马匹、猎狗,都很真实。他赞美汉武帝的功绩,但写得很有分寸,不让人觉得夸张。文章语言流畅,读起来很舒服。他通过打猎这件事,写出了汉朝的强大和繁荣。这种写法很聪明,让人看了觉得振奋。整篇文章充满正能量,体现了汉代文学的特色。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6457
汉家宫阙,猎骑纵横,雄文一篇,长杨遗响。一座上林苑,半部汉武史;一场羽猎事,半部赋体流。站在昆明池遗址前眺望,水波早已干涸,唯有石鲸鱼静卧黄土,而当年司马相如笔下"左苍梧,右西极"的壮阔气象,如今只余农田阡陌。但翻开《长杨赋》,那些金戈铁马的狩猎场面便扑面而来,让人恍若置身建章宫前,目睹武帝旌旗蔽日的雄姿。 班固写赋,开篇便见匠心。他假借子墨客卿与翰林主人的对话,将一场当代田猎写得古意盎然。这种结构令我想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对话录,但东方文人的机锋更显含蓄。上林苑的麋鹿在箭雨中奔逃,虎豹在围猎中嘶吼,这些描写看似铺陈,实则暗藏讽喻。我特别注意到"车骑雷起,殷天动地"的描写,与后来左思《三都赋》中的"云屯雨集,雷骇电激"何其相似,可见汉赋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见到《石渠阁赋》残碑时,突然明白了汉代文人的矛盾心境。他们既要歌颂帝王功业,又要坚守文人风骨。班固笔下那些"追奔电,逐遗风"的豪迈语句背后,是士人对皇权既依附又疏离的复杂情感。这种张力在《长杨赋》中尤为明显——表面上极尽铺陈狩猎之盛,实则暗含"乐而不淫"的劝诫。这种"劝百讽一"的手法,让赋体文学超越了单纯的歌功颂德,具备了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细读文本,会发现班固对汉武帝的描写颇具深意。这位"殊邻绝党之域"的雄主,在赋中既是英明神武的帝王,又是需要文人规劝的凡人。这种双重形象让我联想到司马迁笔下的武帝,一个在历史与文学间不断摇摆的复杂人物。班固写"陈轻骑以行庖,腾酒车以斟酌",将军事行动与宴饮作乐并置,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安排,实则透露着对穷兵黩武的隐忧。 最耐人寻味的是赋中关于"三驱之礼"的论述。班固特意强调"乃命卫霍,诏应徐",将军事将领与文人学士并列,这绝非偶然。在汉代,狩猎从来不只是娱乐,而是军事演习的延伸。当我站在汉长安城遗址上,看着那些出土的箭镞与马具,突然理解了赋中"电举雨降"的描写何其写实。当代学者总说汉赋夸张,但若见过未央宫遗址的规模,就会明白那些描写可能不及实况之万一。 赋体文学在班固手中达到了新的高度。他将儒家思想注入华丽辞藻,让铺陈排比有了精神内核。这种文风影响深远,从张衡的《二京赋》到王勃的《滕王阁序》,都能看到《长杨赋》的影子。有趣的是,班固对狩猎场景的描写,与后来曹植《洛神赋》中的浪漫笔触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汉代文学特有的雄浑气质。 掩卷沉思,《长杨赋》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成就,更在于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气神。那些看似过时的铺陈文字,其实保存着汉代宫廷生活的鲜活记忆。当我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看到鎏金银竹节铜熏炉时,忽然觉得班固笔下"香芬馥以充庭"的描写有了实物佐证。这种文字与文物相互印证的感觉,让阅读古典有了全新的乐趣。 汉赋的华丽往往让人忽视其历史价值,但《长杨赋》中关于狩猎仪轨的记载,却是研究汉代军事制度的重要材料。班固不经意间写下的"千乘雷动,万骑龙趋",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军事史料。这让我想到当代历史学者常说的一句话: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往往藏在那些作者认为最不重要的地方。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26096
谈及汉赋,总让人想起那些铺张扬厉的鸿篇巨制,那些堆砌辞藻的华丽篇章。而《长杨赋》在其中显得尤为特别——它既延续了汉赋一贯的夸饰风格,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某种难以言说的迷茫与矛盾。作为一个初涉古典文学的读者,我常常被这种矛盾所吸引:那些看似歌功颂德的文字背后,是否藏着作者更复杂的心绪? 读《长杨赋》时,我总忍不住想象扬雄写作时的情景。这位以"沉博绝丽"著称的辞赋家,在奉命创作这篇献给汉武帝的赋文时,内心究竟作何感想?他笔下描绘的那场盛大的狩猎活动,那些"千乘雷起,万骑纷纭"的壮观场面,究竟是发自内心的赞叹,还是不得不为之的应制之作?这种揣测或许有些僭越,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感,让文本产生了奇妙的张力。 赋中那些极尽铺陈的描写尤其令人玩味。当读到"罗千乘于林莽,列万骑于山隅"时,我不禁要问:如此规模的狩猎活动,在现实中真的存在吗?还是说,这不过是文人想象中的盛世图景?更耐人寻味的是紧随其后的"玄戈耀日,羽旄扫霓"——这些华丽的辞藻背后,是否暗含着对穷兵黩武的隐晦批评?作为一个现代读者,我无从得知扬雄的真实想法,但正是这种朦胧感赋予了文本特殊的魅力。 《长杨赋》最触动我的,是其结尾处突然的转折。"于是天子乃登属玉之馆,历长杨之榭"之后,文风陡然变得沉静。那些喧嚣的狩猎场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览山川之体势,观三军之杀获"的反思。这种笔调的变化让我困惑:这是赋体文章固有的"曲终奏雅",还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在奉命歌颂与内心思考之间,扬雄是否也在经历着某种挣扎? 我特别留意到赋中关于"三农之隙,曜威中原"的表述。将军事演习安排在农闲时节,这个细节看似不起眼,却让我联想到汉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现实。作为出身蜀地的文人,扬雄对民间疾苦应当有所了解。当他写下"车不安轫,日未靡旃"这样描写军队严整的句子时,是否也会想到征战给百姓带来的负担?这种可能的双重意味,让文本解读变得扑朔迷离。 在反复阅读中,我逐渐意识到《长杨赋》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它像一面棱镜,随着阅读角度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光彩。有时它是壮丽的国家典礼记录,有时又像是戴着镣铐的舞蹈。钱钟书先生曾言"赋者,铺也",但铺陈之外,是否还有更丰富的情感层次?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追寻的过程本身就已经足够迷人。 对比《子虚》《上林》等赋,《长杨赋》显得更为克制。它没有司马相如赋中那种近乎夸张的想象,而是保持着某种微妙的分寸感。这种克制是文体发展的必然,还是作者个性的体现?我倾向于认为是后者。扬雄晚年作《解嘲》《逐贫》等文时表现出的自省特质,或许在早年的《长杨赋》中就已初现端倪。 最让我着迷的是赋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描写。"士马腾倚,弓矢既调"这样的句子,在宏大的叙事框架中显得格外真实。它们像是一幅壮丽画卷中的工笔点缀,让整个场景突然生动起来。我不禁想象自己置身其中:听到战马的嘶鸣,闻到皮革和金属的气味,感受到那种既兴奋又忐忑的复杂情绪——这是文学才能带来的奇妙通感。 重读"车骑云会,登降阁蔼"时,我突然意识到这种迷茫感或许正是汉代文人的普遍心境。身处大一统帝国之中,他们既要为盛世唱赞歌,又难免对权力产生疏离感。就像我们今天面对某些宏大叙事时的困惑一样,这种古今相通的情感体验,让两千年前的文字突然变得亲切起来。 《长杨赋》最终留给我的,是一个个未解的疑问。它像一座精心构筑的迷宫,每条路径都通向新的思考。这种开放性的阅读体验,远比得到一个确切的结论更有价值。在迷茫中探寻,在矛盾中思考,或许这才是阅读古典文学应有的态度——正如扬雄自己在《法言》中所说:"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27779
汉代辞赋中的名篇《长杨赋》确实值得一读。但读完之后,我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太明白。这篇赋的作者是扬雄,他生活在西汉末年。那个时候的辞赋大多讲究铺陈排比,用词华丽。《长杨赋》也是这样写的。 文章开头讲述汉成帝在长杨宫打猎的事。作者用了很多夸张的描写,把打猎场面写得特别宏大。比如写弓箭手如何厉害,猎物如何惊慌逃窜。这些描写虽然精彩,但读着读着就会想: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细节?这些描写到底想表达什么? 中间部分突然转到议论。作者开始批评古代的帝王沉迷打猎,不理朝政。然后又赞美汉朝的皇帝勤政爱民。这个转折来得太突然,让人摸不着头脑。前面还在详细描写打猎,后面就变成说教了。这样的结构安排让人感觉很奇怪。 最让人困惑的是结尾。作者突然提到"圣主"应该如何治理国家。这些话跟前面的内容似乎没什么关系。整篇赋看起来像是几部分硬凑在一起的。读完之后,我不确定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是想赞美皇帝打猎?还是想劝诫皇帝不要打猎? 扬雄的用词确实很讲究。他用了很多对偶句和排比句,读起来很有节奏感。但这些华丽的词句反而让人更难理解文章的主旨。有时候一句话要反复读好几遍才能明白大概意思。 有人说这篇赋是讽谏之作。意思是表面写打猎,实际在劝皇帝。但这个说法也不太能说服我。因为文章里直接赞美皇帝的话太多了,看不出多少讽刺的意味。也许当时的读者能看懂其中的深意,但现在的读者很难体会。 《长杨赋》在文学史上很有名。很多学者都研究过它。但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读完后的主要感受就是困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也不明白这篇文章好在哪。可能是我水平不够,理解不了这么高深的作品。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4070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