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龙川别志
龙川别志
苏辙

龙川别志

苏辙  

苏辙在谪居龙川期间撰著了《龙川略志》和《龙川别志》二书,据其自序称,《略志》10卷,共40条,《别志》4卷,共47条,南宋以来传本或分或合,卷数极为分歧,今通行本《略志》仍为10卷,《别志》则为2卷,条数也均与自序所言不合,已非原本之旧。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98538
翻开《龙川别志》的泛黄纸页,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北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雕花木门。那扑面而来的不是尘土气,而是带着墨香与茶韵的文人气息。苏辙笔下记录的不仅是朝堂轶事,更是一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群体的精神肖像,在看似闲散的笔记中,藏着北宋政治文化最真实的肌理。 北宋士大夫讲究"以天下为己任",却往往在党争倾轧中耗尽才情。读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最终消磨在新旧党争的漩涡里,不禁掩卷长叹。那些在《宋史》中板着面孔的大人物,在苏辙的私人笔记里突然鲜活起来——欧阳修醉后的狂草,司马光执拗的眉眼,王安石变法时袖中颤抖的奏章。这些细节比正史更真实地展现了那个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的时代。 最令人感慨的是苏辙记录士大夫交往的笔触。在汴京的酒楼上,政见相左的对手还能共饮新茶;被贬谪的官员临行前,同僚仍会相送至城门。这种既斗争又相惜的复杂关系,构成了北宋文人政治独特的温度。当我读到苏轼与章惇从莫逆之交到政治死敌的转变过程时,忽然明白为何说北宋党争格外令人痛心——那不仅是政见之争,更是知己成仇的精神撕裂。 苏辙的记述有种特别的节制之美。写至新旧党争最激烈处,他反而笔墨清淡;记录至亲兄长苏轼的遭遇,更是含蓄内敛。这种"哀而不伤"的笔调,恰恰体现了宋代士大夫推崇的"中和"境界。但字里行间,我们仍能感受到一个见证者的隐痛。比如写司马光晚年闭门著书,仅用"独坐小轩,整理旧稿"八字,却让人读出一代名臣的落寞。 对比当下,我们似乎再难见到那样将政治理想与文人风骨结合得如此紧密的群体。《龙川别志》里那些在党争中仍保持风度的士大夫,他们争论时引经据典,贬谪时写诗唱和,即便政见相左也要维持基本的文人礼仪。这种政治文化中的诗意,在今天看来既遥远又珍贵。 合上书页,窗外已是华灯初上。忽然觉得苏辙这些看似零散的笔记,其实在完成一项庄严的工作——为那个即将在靖康之变中崩塌的文人世界,留下最后的精神标本。当我们今天重读这些文字,不仅是在了解历史,更是在缅怀一种可能永远消失的政治文化品格。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6033
《龙川别志》之精微,殆非寻常笔记可比。苏辙以宰辅之才,运史家之笔,于谪居之际,将北宋政坛风云、士林轶事熔铸一炉。其叙事如庖丁解牛,筋骨脉络悉现,而褒贬隐于字里行间。尤可贵者,非独记王荆公变法始末,更录市井野老之言,使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交相辉映。余每读至"范仲淹夜叩宫门"一节,辄叹其细节之真,如闻更鼓声声。昔人谓笔记小说乃"史之余",然此书以私家笔墨存一代公论,其价值实不在正史之下。观苏子由述事,既能持公心论政,又不失文士风骨,这种"述而不作"的笔法,恰是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精神的最佳注脚。今人欲窥北宋政治文化之肌理,此书当为不二之选,其史料之醇,文采之粹,较之同时代同类著作更显通透。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7834
翻开苏辙的《龙川别志》,总有种奇怪的错位感。这位以稳重著称的史家,在笔记里却常流露出令人困惑的矛盾。记得他写王安石变法时的细节:"新法之行,虽童子知其不便",可转头又记录王荆公"夜半挑灯改条例"的勤政模样。这种摇摆不定的笔触,像是隔着帘幕看人,影影绰绰总看不真切。 最耐人寻味的是他对章惇的记载。一面痛斥其"凶悖狠戾",一面又详述两人同游南山的往事。那些共赏山月的诗句,与后来政治清算的残酷形成诡异对照。我时常怀疑,这是苏辙刻意为之的曲笔,还是史家本能的矛盾?就像他笔下那个反复出现的"烛影"意象——灯火摇曳间,真相与记忆都在晃动。 书中关于"乌台诗案"的片段尤其令人不安。作为事件亲历者,苏辙对兄长苏轼的记载反而最隐晦。只说是"卒以诗得罪",像在躲避什么。这种欲言又止的笔法,与其说是谨慎,不如说是某种精神创伤的再现。当我读到"子瞻病中犹作字如平时"的细节时,突然意识到:这本笔记里藏着的,或许不是历史,而是一个弟弟的手足无措。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7962
《龙川别志》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之笔,写就一部大宋官场浮世绘,苏辙笔下那些被史册遗忘的细节,恰如暗夜流萤,照亮了历史褶皱中的人性微光。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02938
从历史意义来看,《龙川别志》作为一部宋代笔记小说,承载着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的集体记忆与精神追求。它不同于正史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琐碎的生活片段、官场轶事和民间传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宋代社会风貌的独特窗口。这种私人化的书写方式,在当时无疑是对官方史学话语的一种补充,甚至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消解。书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记载,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权力运作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敏锐把握。 就人物刻画而言,苏辙的笔触既含蓄又犀利。他写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各色人物,从不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而是通过细节展现其多面性。比如写王安石,既写其变法决绝的一面,又写其生活简朴、待人真诚的一面;写司马光,既写其固执守旧,又写其学问渊博。这种不偏不倚的写法,使得书中人物都显得有血有肉,避免了脸谱化的倾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苏辙对小人物的描写尤为动人,那些在历史大潮中默默无闻的普通官员、市井百姓,在他的笔下都获得了存在的尊严。 语言风格上,《龙川别志》呈现出典型的宋代文人气质:内敛、克制却又暗藏锋芒。苏辙善用白描手法,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场景。比如描写官员之间的对话,寥寥数笔就能让人感受到当时官场的微妙氛围。这种简洁有力的文风,与唐代传奇的铺陈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宋代文学向理性化、内省化发展的趋势。书中还经常穿插一些看似闲笔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不仅营造出特定的氛围,更暗示着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感慨。 然而,作为现代读者,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常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疏离感。书中所描绘的那个讲究礼法、注重名节的士大夫世界,与当今社会已经相去甚远。我既惊叹于宋代文人的精神高度,又难免对其中的某些价值观念产生质疑。比如书中对女性人物的描写几乎全部缺席,即使偶尔提及,也多是作为男性叙事的附属品存在。这种性别视角的缺失,让我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不得不保持一定的批判距离。 最让我触动的是书中那些关于宦海浮沉的记录。苏辙本人历经政治起伏,因此对官场生态的描写格外入木三分。他写那些得意时的意气风发,失意时的落寞惆怅,都带着过来人的通透与淡然。这种历经沧桑后的平静叙述,反而比激烈的控诉更具震撼力。读这些文字时,我常常想起当下职场中的种种现象,惊讶于历史竟有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 《龙川别志》就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了宋代的社会百态,也映照出人性的永恒课题。阅读它,我时而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时而又为古今相通的人性弱点而唏嘘。或许正如苏辙在书中所暗示的,历史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进步或退步,而是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人类不断重演类似的悲喜剧。这种认知,让我的阅读体验既充满理性的思考,又不乏感性的触动。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