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宋录
知书房
平宋录
刘敏中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6
发表书评
南宋抗元,败了但没输。
看《平宋录》的时候,心里总有点茫然。这本书讲的是宋朝的事,但具体又说不上来它好在哪里。作者写得很细,细节很多,但读起来却觉得零碎。那些人物一个个冒出来,又很快消失,像走马灯一样。感觉作者想表达什么,但又没说清楚。宋朝的繁华和衰败都在里面,可看完之后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复杂吧,越想看清越看不清。
古之史家记事,在秉笔直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今之史官为利,或曲笔阿谀,或哗众取宠,鲜有存真求实者。读《平宋录》三卷,忽觉史笔之可贵,犹如今日之清泉,涤荡胸中浊气。此书详载伯颜取临安始末,虽为元人纪功之作,却意外保存宋室末路之真相,令人掩卷长叹。
昔日子读史,每见忠臣死节,未尝不废书而泣。今观《平宋录》所载宋室乞降之事,益知亡国之痛。伯颜入临安,宋主出降,三宫北迁,此情此景,读来犹觉肝肠寸断。然细究其中细节,如"宋主素服出降"、"太皇太后谢氏垂泪"等语,字字血泪,史家虽为胜者歌功,却在不经意间留下败者之悲。此等笔法,正是古人所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令人深思。
今日治史者,多喜标新立异,或为前朝翻案,或替奸佞平反,独缺《平宋录》这般直书其事、不加讳饰的勇气。吾尝见今人论史,动辄以"历史必然性"为由,为投降变节者开脱,殊不知史书之要,正在明是非、别善恶。读《平宋录》至"宋臣多降"一节,不禁扼腕:若当时多几个文天祥,少几个贾余庆,宋室何至于此?
此书虽薄,却是一部活生生的亡国教科书。今人读之,当思国家兴亡之道,非在兵甲之利,而在气节之存。每见书中"宋主奉表称臣"之语,便觉今日某些学者鼓吹"投降智慧论",与此何异?史书之益,正在于此:使后人知兴替,明得失。可惜今人多沉溺手机短视频,谁还肯静心读这等古籍?思之令人怅然。
《平宋录》之可贵,尤在其史料价值。伯颜行军路线、宋元交涉细节,皆可补正史之阙。吾读此书时,常于字里行间窥见宋人风骨,如书中不经意间提到的"宋民多泣下",寥寥数语,道尽遗民之痛。今日治史者若能习得此种笔法,何愁写不出传世之作?可惜今之学术,重形式轻内容,论文满纸术语,独缺打动人心的力量。每念及此,便觉古人不可及也。
"元朝一统,四海臣服,此皆太祖神武之功也。" ——《平宋录》
《平宋录》是一部磅礴的历史画卷,以"自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之势,真实记录了宋元更替的烽烟岁月。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