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

刘鹗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老残游记》清末中篇小说,是刘鹗 (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清官中的酷吏)误国,清官害民,独具慧眼地指出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贪官更甚。同时,小说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提炼、生活哲学及艺术、女性审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乐景物描写等多方面皆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
更多
书评  · 7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43360
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觉醒的时代。晚清社会的种种病态在刘鹗笔下被解剖得淋漓尽致,而老残这个游医形象,恰如一面行走的明镜,照见了那个时代的众生相。 老残的江湖行医之路,实则是一场精神的巡礼。他随身携带的那把三弦琴,弹奏的何止是民间小调,分明是晚清知识分子在时代夹缝中的心灵独白。我常想,若将老残与《儒林外史》中的范进相比,前者多了几分清醒,后者则深陷科举泥潭不能自拔。这种对比令人唏嘘,也让人看到知识分子的另一种可能。 书中那些令人难忘的片段,至今读来仍觉振聋发聩。大明湖畔的白妞说书,将民间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黄河结冰的壮观景象,却暗喻着封建体制的僵化;最为人称道的"清官比贪官更可恶"之论,简直是对传统清官神话的一记当头棒喝。刘鹗借老残之口道出的这些见解,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即便放在今日,也足以引发深思。 官场百态在《老残游记》中呈现出惊人的真实感。玉贤这样的"清官",用严刑峻法来标榜自己的清廉,实则暴露出官僚体系的深层弊病。而刚弼这样的官员,则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固执己见害死人"。读至此处,不免让人联想到当下某些官僚作风,历史与现实竟如此相似,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令人心惊。 小说中最打动我的,是刘鹗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在描写黄河灾民时,那种感同身受的笔触,让读者仿佛能听到灾民的哀嚎,看到他们绝望的眼神。这种人道主义情怀,使得《老残游记》超越了普通谴责小说的格局,成为一部具有普世价值的作品。 掩卷沉思,老残这个人物之所以令人难忘,正因为他既不是高高在上的救世主,也不是随波逐流的庸人。他保持着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行医济世的过程中坚持着自己的价值判断。这种知识分子的担当,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尤为珍贵。读《老残游记》,不仅是在看晚清社会的浮世绘,更是在观摩一个清醒者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自处。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1757
古之文人著书,为明道济世,如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今之文人弄笔,或为沽名钓誉,或为博人一笑。然有刘鹗先生《老残游记》一书,虽托名游记,实乃济世之良方,警世之洪钟。其书以老残游历为线索,将晚清社会百态尽收眼底,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无不栩栩如生。每读至此,未尝不击节称叹:此真乃千古绝唱也! 书中写清官之害,尤令人拍案叫绝。玉贤、刚弼之流,自诩清官,实则刚愎自用,草菅人命。刘鹗先生独具慧眼,洞察"清官尤可畏"之至理。今之世道,何尝不是如此?那些道貌岸然之徒,往往害人更甚。老残在桃花山论道一节,更是将儒释道三家精髓融会贯通,非大智慧者不能道也。余每读至此,便觉胸中块垒尽消,如饮醇醪。 至若写明湖居听书,黑妞白妞之绝艺,历历如在目前;写黄河结冰,险象环生之状,令人身临其境。刘鹗先生一支妙笔,写尽人间冷暖。其书不仅文采斐然,更深藏救世苦心。药方中"八股断不可做"之语,今日读来仍觉振聋发聩。 近世所谓名著,或堆砌辞藻,或无病呻吟。独《老残游记》真性情,真见识,真学问。其揭露时弊之勇气,洞察世态之智慧,抒发胸臆之真诚,皆为后世典范。每见今人追逐西方文学而轻视自家珍宝,未尝不扼腕叹息。若论晚清小说,此书当为翘楚,置之世界文学之林亦毫不逊色。凡我同胞,不可不读;既读,不可不深思;既思,不可不行。此乃真正开卷有益之书,非那些哗众取宠之作可比也! 书中所写江湖医术一节,尤见作者济世之心。老残以一技之长救人无数,正是刘鹗先生自况。今日重读,愈觉其用心良苦。当举世昏昏之际,独有此书昭昭如日月,照亮人心,指引迷津。华夏文明五千年,此等杰作不可多得,后人当珍之重之,方不负作者一片赤诚。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7839
笔墨间见苍生,游走处皆文章。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老残游记》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