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
刘鹗

老残游记

刘鹗  

《老残游记》清末中篇小说,是刘鹗 (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清官中的酷吏)误国,清官害民,独具慧眼地指出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贪官更甚。同时,小说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提炼、生活哲学及艺术、女性审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乐景物描写等多方面皆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06684
读《老残游记》,只觉"眼前路都是过去的路,倒回去走,才觉得新鲜"的况味。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2023
中华文学长河中那艘独特的游船《老残游记》,以它斑驳的船身承载着晚清社会的千疮百孔,在古典小说向现代转型的激流中留下深刻航迹。当老残摇着串铃行走在山东大地时,他衣襟里揣着的不仅是郎中器具,更是一把解剖时代的手术刀。(这般行走江湖的游医视角,在传统小说中实属罕见,倒与现代文学中的"漫游者"形象遥相呼应)书中对大明湖秋色的描摹,对黄河凌汛的刻画,那些看似闲笔的自然描写里,总藏着作者对山河破碎的隐痛。 刘鹗笔下的清官之恶,比贪官更令人胆寒。玉贤、刚弼之流用清廉的幌子行酷吏之实,这种"清官误国"的洞见,至今读来仍觉振聋发聩。(我常想,这种对体制性恶行的揭露,是否比直白的批判更具穿透力?)书中写衙役用站笼杀人如麻的场景,那铁笼里蒸发的不仅是犯人的性命,更是一个时代的良知。作者偏偏用老残那双诊脉的手来丈量社会的病灶,这种医者视角的叙事,让批判都带着体温。 最难忘黑妞白妞说书那段绝唱。当王小玉启朱唇发皓齿,把七十二泉都注在喉间时,那声音"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又似"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这般通感修辞的妙用,让听觉有了色彩与形状。(每次重读这段,总忍不住跟着文字摇头晃脑,仿佛真听见那穿云裂石的鼓曲)这般文字魔力,竟让说书艺术在纸上重生。 书中老残与黄龙子论道的章节,将儒释道思想熔于一炉。那些关于"北拳南革"的预言,关于"婴儿姹女"的玄谈,在神秘主义的外衣下,包裹着作者对文明出路的焦灼思考。(这种将社会批判提升到哲学层面的尝试,在今天看来仍显超前)当老残在雪夜目睹黄河结冰的壮景,那"银河泻地"的比喻里,分明藏着对民族命运的浩瀚忧思。 这部被鲁迅归入"谴责小说"的作品,实则蕴含着比谴责更复杂的况味。它像一面棱镜,将晚清社会的光怪陆离折射成七彩——官场的魑魅魍魉、市井的生机勃勃、自然的雄奇壮美、玄学的幽微深邃,都在刘鹗那支兼具画家与医师特质的笔下获得生命。(我总怀疑,作者给主角取名"老残",是否暗喻着那个残破的时代?) 掩卷时,耳边仍回响着老残的串铃声响。那叮当声里,有对苍生的悲悯,有对山河的眷恋,更有在黑暗中对光明的固执守望。正如书中那幅"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济南写照,在腐朽的土壤里,永远生长着不死的诗意。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43891
刘鹗笔意纵横而心怀悲悯,以游医铁英为眼,照见末世众生相。其写景状物不尚雕琢,白描中自见筋骨,如大明湖听书一节,黑妞白妞歌艺之精妙,令人如闻裂帛之声;而写官场蠹弊则入木三分,玉贤刚弼之流以清廉为暴虐,反讽之烈使人脊背生寒。书中多藏隐喻,太谷学派"补残"之志隐现其间,黄龙子夜半论道,半是玄理半是啼血。尤动人处在其对民间技艺的痴迷,鼓书、相马、治河诸般杂学,写得比正经学问还要活色生香。可惜续作匆匆收束,如《红楼梦》之断尾,反添几分残缺之美。今人读至"棋局已残,吾人将老"八字,仍不免掩卷怆然——这哪里是在写晚清,分明道破了所有时代知识分子的困局。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3081
在官场失意时读《老残游记》,它告诉你:"清官比贪官更可怕";在百姓受苦时读它,它让你看到:"冤狱遍地,官吏如狼";在感叹社会不公时,它描绘给你看:"黄河决堤,官员中饱私囊";在愤慨世道黑暗时,它记录着:"衙役敲诈勒索,百姓家破人亡";在困惑为何好人难做时,它写给你看:"老残行医救人反被诬陷";更不用说"白妞说书只为糊口"、"申子平山中遇虎"、"玉贤严刑逼供"这些情节。任何时候翻开这本书,满眼都是黑暗。 这本书写尽了晚清社会的丑恶,但只写丑恶。它把衙门写成魔窟,把官员写成恶鬼,把百姓写成待宰的羔羊。老残四处游历,却只看到腐败和压迫。书中的世界没有希望,没有出路。每个场景都在重复同样的悲剧。 作者用冷静的笔调记录这些,就像在写一份验尸报告。他告诉你这个社会已经烂透了,但没说还能怎么救。读完之后只觉得压抑,看不到一点光亮。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8828
古书闲看总是愁。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