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集
知书房
诸葛亮集
诸葛亮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0
发表书评
在古籍堆里翻出这本泛黄的《诸葛亮集》,竟读出了几分当代职场启示。世人多赞孔明神机妙算,我却更钦敬他"臣本布衣"的谦逊与"鞠躬尽瘁"的执着。夜读《出师表》时总觉眼眶发热,一个48岁的"职场人",明知蜀汉大厦将倾仍愿做那根撑梁的柱子。隆中对里的战略眼光固然惊艳,但真正触动我的,是那份"夙夜忧叹"的责任感。如今多少人遇挫就躺平,却忘了丞相在五丈原秋风里仍坚持排兵布阵的身影。
读完《诸葛亮集》最深刻的体会是,这位千古贤相将法家与儒家智慧融合得如此精妙。他既强调"治国以正",用严明法度约束官吏;又主张"攻心为上",以仁义道德感化百姓。这种刚柔并济的治政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对制度的重视——他完善蜀汉官制,制定《蜀科》,却又不囿于条文,常以"权变"处理具体政务。这种既重制度又不拘泥于制度的思维,远比单纯道德说教或机械法治更为高明。现代管理中常说的"制度管人,文化管心",其实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就被诸葛亮实践过了。其治国思想中最可贵之处在于认识到:没有制度保障的道德容易沦为虚伪,缺乏道德底蕴的制度终将失去灵魂。这种平衡的智慧,或许正是当代社会治理最需要借鉴的。
《诸葛亮集》中那些流传千古的奏表与书信,字里行间都浸透着一种令人动容的执着。这位被神化千年的蜀汉丞相,在文集里展现的却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士大夫形象——既有理想主义者的纯粹,又有政治实干家的清醒。读他的《出师表》,会感受到一种近乎悲壮的使命感;看他的《诫子书》,又能触摸到中国传统士人精神世界的温度。这种矛盾统一的人格魅力,正是诸葛亮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在政治实践中,诸葛亮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制度设计智慧。他推行的"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政策,在蜀地这个偏安政权中构建起高效的行政体系。但更值得玩味的是,他在严明法度之外对"正身修德"的强调。翻阅《便宜十六策》,会发现他始终在寻找法治与人治的平衡点——既需要制度约束,更强调道德引领。这种治理思路,与后世那些空谈道德的腐儒有着本质区别。诸葛亮建立的是一套可以实际运作的德政体系,而不是虚无缥缈的道德说教。
作为军事统帅的诸葛亮同样令人叹服。《将苑》中那些关于治军的论述,体现的是他"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辩证思维。街亭之败后上书的《街亭自贬疏》,更是展现了一个领导者应有的担当精神。在这个追求"成功学"的时代重读这些文字,会发现诸葛亮真正了不起的,不是他那些神机妙算的传说,而是他对待成败的坦荡态度。这种将个人荣辱置于事业之后的胸襟,在今天看来尤为珍贵。
文集中那些与友人的书信往来,则透露着诸葛亮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给兄长诸葛瑾的信中谈及子女教育时的舐犊情深,与蒋琬、费祎等同僚通信时表现出的谦和态度,都让这个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变得可亲可近。特别是读到《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教诲时,能真切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子女的殷切期望。这种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是《诸葛亮集》最动人的部分。
诸葛亮最令人敬佩的,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在《后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背后,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信念的坚守。这种精神气质,与后世那些投机取巧的官僚形成鲜明对比。读他的文集,会不自觉地思考:在一个大势已去的环境中,个人坚持到底有什么意义?诸葛亮的回答似乎是:意义就在坚持本身。这种带有悲剧色彩的选择,恰恰彰显了人格的力量。
当代人阅读《诸葛亮集》,往往会惊叹于其中蕴含的管理智慧。但更值得深思的是诸葛亮身上体现的"士人精神"——那种将道德操守置于功利计算之上的价值取向。在普遍崇尚"厚黑学"的今天,诸葛亮式的为人处世之道显得尤为珍贵。他的文集提醒我们:在权力场中保持精神独立是可能的,将理想付诸实践是可行的。这种穿越古今的精神启示,或许才是《诸葛亮集》历久弥新的真正原因。
掩卷沉思,诸葛亮留给后人的不仅是那些治国用兵的方略,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典范。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文集中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的是一个真实的人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精神操守的心路历程。今天重读这些文字,依然能感受到穿越时空的精神震撼——这才是经典作品真正的魅力所在。
读《诸葛亮集》,感觉每一篇都在讲为人处世的道理。书中说,一个人活在世上,首先要管好自己。做事要有分寸,不能随心所欲。帮助别人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要有实际行动。
说话太多容易出错,做事太多容易惹祸。诸葛亮写文章,道理是核心,格调是骨架,典故是血肉,文采是外表。他告诉我们,积累再多钱财,不如学一门手艺。在众多技能中,读书是最简单也是最珍贵的。
有志向的人不怕吃苦,最终能成就事业。没追求的人只会越来越懒散,最后变成平庸之辈。年轻人容易受环境影响,和什么人在一起,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潜移默化中已经改变了。
诸葛亮说自己十八九岁才懂得要约束自己,但坏习惯已经养成,很难改掉。二十岁以后才少犯大错,经常在说话时突然意识到不妥,内心开始挣扎。晚上回想白天的错误,今天后悔昨天的过失,常常因为没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感到遗憾。
他主张说话要稳重,表情要平和,走路要端正,做事要谨慎。这些道理看似简单,做到却不容易。读他的文章,能感受到他对后人的期望。他写的不仅是治国方略,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翻了几页《诸葛亮集》,很多人都在夸他神机妙算。但是我觉得他太固执了。北伐一次又一次,明知不行还要打。结果拖垮了蜀国。他的忠诚没问题,可是方法不对。君主信任他,他就该更务实。治理国家不能光靠理想。他的失败其实可以避免。这本书写得很好,只是看完了让人更生气。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