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劝导
劝导

劝导

简·奥斯汀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劝导》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18年。《劝导》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历经磨难、终成正果的曲折爱情故事。 韶光正从安妮的身上消逝,风华正茂的时候,因为接受了他人的“劝导”,她终与意中人温特沃思上校分道扬镳。虽青春不在,又备受虚荣的父亲和姐姐的冷漠,但她的高贵仁慈却使她成为亲朋中最受欢迎的人。两人分手八年后再次相遇,上校不能冰释怨恨,违心追求他人;而安妮也险些接受伪君子堂兄的求婚。 在因为家族事务而引发的一系列交往中,上校进一步发现安妮的无私与坚贞无人能比,而安妮也在一次次自我劝导中找回了爱的勇气。他们发现,重新团聚比第一次相爱更为幸福,于是,经受了考验的他们不再若即若离,开始尽情地回忆并表白。 该部小说基调严肃、语气沉静、情感忧郁,却仍不乏奥斯汀的大量反讽,深植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之中。
更多
书评  · 1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35972
断断续续用了整个雨季才读完《劝导》。当初在二手书店发现这本泛黄的企鹅版时,那种如获至宝的欣喜,很快就被奥斯汀绵密的长句消磨得所剩无几。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梧桐叶正沙沙作响,突然意识到自己就像书中那些配角般,总在错过最好的时机后才懂得珍惜。或许每个读者都能在安妮·埃利奥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个在世俗压力下放弃真爱,又在岁月沉淀后重获勇气的自己。 奥斯汀笔下的安妮总让我想起大学时总坐在图书馆角落的那个女生。她有着和安妮相似的观察力,能在舞会上通过一枚胸针判断出佩戴者的家境,从茶杯摆放的角度推测主仆关系。这种细腻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八年寄人篱下的生活磨砺出的生存智慧。当温特沃斯船长带着新财富重返社交圈时,安妮早已练就了在钢琴声中分辨真假恭维的本事。奥斯汀用最轻描淡写的笔触写着最残忍的真相:上流社会的淑女们就像拍卖会上的瓷器,价值随着年岁增长而递减。 但真正打动我的是安妮沉默的韧性。当路易莎在莱姆悬崖摔伤时,是安妮镇定地组织救援;当众人忙着在巴斯攀附权贵时,只有她注意到史密斯太太拮据的住处需要新的窗帘。这些细节让我想起去年帮独居的姑妈整理旧物时,发现她珍藏的每一封褪色情书都用油纸包得整整齐齐。奥斯汀早在那个人们习惯用"歇斯底里"解释女性情绪的时代就告诉我们:最深沉的情感往往以最克制的方式存在。 重读玛丽·马斯格罗夫抱怨仆人的段落时,我突然理解了奥斯汀的辛辣。那些看似琐碎的家庭对话里,藏着对阶级固化的精准解剖。就像上周同学会上,当年总考倒数的小张如今对侍应生摆谱的模样,活脱脱就是查尔斯·马斯格罗夫的翻版。奥斯汀用羽毛笔戳破的泡沫,两百年后依然漂浮在我们的咖啡杯里。 最妙的是奥斯汀给安妮安排的结局。没有惊天动地的私奔,只有雨巷里那个被揉皱又展平的信封。这种克制的浪漫比任何激情宣言都更有力量——就像昨晚看见邻居老夫妇在阳台上,老先生只是默默把毛毯盖在打盹的老伴膝头。或许真正的爱情从来不需要证明,它存在于十五年后依然能准确说出对方喝茶要加几块糖的记忆里。合上书时忽然明白,我们寻找的从来不是完美的结局,而是那个终于敢对世俗说"不"的自己。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6476
27-29📚……第三次重读终于注意到安妮沉默中的力量。1820年1月,翻到海军军官出场章节时,电视正在报道"英国海军削减退役士兵抚恤金"的新闻。阶级的壁垒从来不会真正消失,所谓的体面不过是既得利益者的遮羞布。"优雅的"乡绅阶级永远"睿智","高贵的"凯林奇庄园从不会犯错,八年前不会,现在不会,未来也不会。 不管是摄政时期的门第观念或是上流社会的婚姻交易,经济保障始终是特权阶级最擅长的伪装,困在庄园里的女性很难获得独立选择的资本。能够挣脱束缚的永远是掌握经济自主权的人,无论在两百年还是现在。 故事里最刺痛的是安妮坐在钢琴旁的那个黄昏。她听着众人谈论她二十七岁"已过适婚年龄"的语气,就像在讨论一件待处理的家具。奥斯汀写下这个场景时甚至没有使用一个感叹号,但纸张上的压抑感几乎要透出来。这种克制的笔法反而让屈辱感更具体。 温特沃斯上校在音乐会走廊的转身确实令人心碎。但更值得思考的是,他重新追求安妮时仍然带着海军军官的骄傲。这个细节很重要。爱情从来不是救赎,两个经济独立的人才有资格谈平等对话。奥斯汀早在两百年前就写明白了这个道理。 钢琴上那本被翻旧的诗集很有意思。安妮用铅笔在《无怨的回忆》页脚做的记号,恰好都在描写海的诗句旁边。这种暗线比任何直白的表白都更有说服力。奥斯汀用物品代替抒情的写法,现在看依然高级。 罗素夫人劝安妮接受求婚时的说辞值得玩味。"三万英镑的年收入"出现了三次,"品格"这个词只出现了一次。奥斯汀用数字游戏拆穿了婚姻市场的本质。这种讽刺放在今天依然成立,只是数字后面多加了个零。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5335
面对《劝导》,所有的爱情箴言都显得如此单薄,最动人的故事往往藏在最克制的笔触里,奥斯汀如此,我们这些现代读者又怎能不为之动容? 很少有一本小说能让人在茶香氤氲的午后读得会心一笑,那种英式庄园里流淌的细腻情感,此刻正在字里行间轻轻摇曳。这既是一部迟来的爱情史诗,也是一幅精妙的社会浮世绘,更是一曲关于自我价值的觉醒之歌。 前十二章里,我们看见安妮·埃利奥特褪去青涩的羽衣,作为二十七岁的"老姑娘"在凯林奇庄园静静绽放。那些被家人忽视的日常里,藏着比舞会上的华尔兹更动人的生命韵律。当奥斯汀描写安妮为妹妹包扎伤口时轻颤的手指,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温柔从来不需要锣鼓喧天的见证。 从第十三章开始,温特沃斯上校的回归像投进湖面的石子,激起的却是克制的涟漪。海军军官的硬朗与安妮的柔韧在巴斯城的社交场中暗自角力,那些看似平常的对话里,每个停顿都是八年光阴酿成的醇酒。特别令人拍案的是 Lyme Regis 海滨那场意外,当安妮沉着指挥的身影落入上校眼中,奥斯汀用最轻的笔触划开了最深的伤口——原来真正的爱情从未离开,只是换了种方式生长。 所有经典小说探讨的都是最普通却又最永恒的主题。而《劝导》最妙之处在于,它让读者在绅士淑女的礼仪之舞里,突然撞见自己心底那个倔强又柔软的角落。当安妮最终在秋日的白蜡树下重获幸福时,合上书页的我们,手指间仿佛还沾着英国南部海岸带着咸味的阳光。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劝导》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