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
袁黄

了凡四训

袁黄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作于六十九岁,写给儿子的家训,是中国一本著名的劝善书。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成书缘起作者在考科举之前认识了云南孔姓占卜师,孔先生帮他算出三场考试名次。结果次年赴考,三场都正确。让袁黄吓得半死。后孔先生又说,袁黄的功名将止于贡生,官至四川的一个县令,五十三岁时寿终正寝,无子。袁黄接受孔先生之建议,放弃医学,继续科举。因此认为宿命不容改变。37岁时遇见云谷禅师,透过云谷禅师教导积德行善并且传授准提咒,训练清净心与慈悲心,解说命运如何掌握在自身,宿命可以改变,于是自号了凡。从此积极为善助人,改过迁善,修正观念,不仅未于53岁寿终,且生下二个儿子,并于69岁那年写下《了凡四训》,最终寿命至74岁。《了凡四训》正是袁了凡要给儿子的家训。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26691
命运之说,自古有之,然袁黄《了凡四训》竟以因果报应为圭臬,未免失之偏颇。其书大谈立命之学,谓行善必得福报,作恶必招祸殃,将天道简化为市井账簿,实在令人哂笑。细究其文,不过是劝善之陈词滥调,裹以佛家因果之说,遂成一家之言。殊不知人生际遇,岂能尽以善恶论之?世间多少仁人志士,困顿终生;多少奸佞之徒,反得善终。若依袁氏之说,岂非天道不公?其改过之法,更显迂腐,日日记录功过,如童子描红,何异于刻舟求剑。至于谦德之效,尤属牵强,将谦逊与福报生硬勾连,实乃穿凿附会。此书流传甚广,然读者当明辨之,莫为其肤浅之说所惑。
2025年07月2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68488
有人从《了凡四训》中读出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豪迈气概,有人却品出了"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脱胎换骨。而我捧读这本小册子时,仿佛看见一位智者正在与我围炉夜话,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改变命运的奥秘。四百年的时光非但没有让这些智慧蒙尘,反倒让它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熠熠生辉。每当我重读那些直指人心的句子,总能获得重新出发的勇气,这大概就是经典永恒的魅力所在。
2025年07月2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1693
这书真的有用。我看完明白了命运可以改。
2025年07月2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51742
读完《了凡四训》,最深的感受是古人早就看透了改变命运的关键。袁了凡用亲身经历证明,人的命运不是固定的,通过行善积德确实可以改变人生轨迹。但现实是大多数人连基本的自律都做不到,更别说坚持日行一善了。书里说的改过迁善、积德行善的道理很对,可是要求普通人天天这样做实在太难。现在的人连按时起床都困难,怎么可能每天记录自己的善行恶行?我觉得与其空谈行善改命,不如先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按时作息、认真工作、善待家人,这些实际的事情更容易坚持。等做到了这些基础,再谈更高层次的修身养性才有意义。
2025年07月2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49960
翻开《了凡四训》,扑面而来的是那股熟悉的劝善气息。袁了凡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编织成一张精致的道德之网,试图将每个读者都网罗其中。他讲述自己如何通过行善改命,如何从被算定的命运中挣脱,看似在宣扬个人能动性,实则处处暗藏道德规训的机锋。这种劝善的逻辑,本质上与儒家那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说教如出一辙。 书中那些因果报应的故事读来令人困惑。袁了凡将人生际遇简化为善恶相报的数学等式,仿佛只要在道德账簿上记下足够的善行,就能兑换来世间的福报。这种将复杂人生简化为道德算术的做法,让我不禁怀疑:如果行善只是为了换取好报,那这种"善"还是真正的善吗?书中那些刻意安排的因果案例,比如行善得子、积德延寿,都透着一股刻意为之的匠气,仿佛命运是个可以被道德收买的市侩商人。 更令人困惑的是书中对"命由我作"的诠释。袁了凡在打破宿命论的同时,又构建了另一种更为隐蔽的宿命论——道德宿命论。他告诉人们可以通过行善改变命运,却又将改变的方式限定在特定的道德框架内。这种看似解放的说教,实则是在用新的枷锁替换旧的枷锁。就像他笔下的云谷禅师,表面上是帮人解脱命运束缚的智者,实则是将人引向另一条道德规训之路的引导者。 书中那些劝人安分守己的说教尤其值得玩味。袁了凡教导人们要"谦德效验",要"与人为善",这些看似普世的道德准则,细究之下都暗含着对现有秩序的维护。当他说"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种让人安于现状、不要抗争的驯服哲学。这种道德说教,本质上是在为封建等级制度提供精神润滑剂。 最吊诡的是书中对"立命"的论述。袁了凡主张人应当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却又将这种人生观严格限定在儒家道德范畴之内。他所谓的"改过迁善",不过是让人在既定道德框架内做些微调,而非真正的思想解放。这种在笼子里跳舞的自由,与其说是立命,不如说是认命。就像他讲述自己如何通过行善改变科考名次的故事,表面上是个人奋斗的胜利,实则是道德绑架的典范。 书中那些关于"谦德"的论述更显虚伪。袁了凡将谦逊包装成一种获取福报的策略,教导人们"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这种将美德工具化的做法,让道德本身失去了内在价值,沦为谋取利益的算计。当道德成为交易筹码,行善变成投资行为时,这种道德还剩下几分真诚? 我困惑于这种劝善文学的真正目的。表面上看,它是在教导人们向善;深层看,它是在维护一套既定的道德秩序。袁了凡用个人经历编织的道德寓言,最终服务于巩固传统价值观的目的。那些感动人心的改命故事,不过是给封建伦理披上了一件温情的外衣。 更令人不安的是书中流露出的道德优越感。袁了凡在讲述自己行善经历时,总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这种道德说教者的姿态,让人不禁怀疑:当一个人将自己的道德标准强加于人时,这种行为本身是否还符合道德?书中那些"汝宜""汝当"的训诫语气,透露出的是道德权威主义的本质。 《了凡四训》最深刻的悖论在于:它一方面主张改变命运,另一方面又将人禁锢在传统道德之中。这种在既定框架内寻求改变的努力,就像戴着镣铐跳舞,终究难以触及真正的自由。袁了凡的改命哲学,说到底还是在维护那个产生宿命论的社会基础。当他说"命由我作"时,那个"我"早已被传统道德规训得面目全非。 合上书页,那些劝善的故事仍在脑海中盘旋。我不禁困惑:这种将道德简化为因果报应的说教,究竟是在解放人性,还是在束缚心灵?当善行变成换取福报的筹码,当道德沦为维持秩序的工具,这样的劝善文学,到底给了我们启示,还是设置了新的思想牢笼?
2025年07月2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