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侠五义
知书房
三侠五义
石玉昆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很久没看《三侠五义》这种老派武侠小说了,朋友说这本书能让人找回点热血。书里总说行侠仗义,可我越来越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侠义。
展昭这些人动不动就拔刀相助,看到不平事就要管。现实里哪有这么简单。上次在地铁上看见小偷,我犹豫半天也没敢出声。事后想想,要是真冲上去,说不定反而被捅一刀。书里的大侠好像从来不考虑后果,这让我很困惑。
包公断案时总说"天理昭昭",可现实中多少冤案错案?好人未必有好报,坏人常常逍遥法外。白玉堂快意恩仇看起来很痛快,但要是人人都这样,社会不就乱套了吗?我有时候觉得,这些侠客其实是在破坏秩序。
书里的好人坏人都写在脸上,可现实中谁能分得清?欧阳春表面是个侠客,背地里也干些见不得人的事。这让我想起单位那个总帮同事的领导,后来才知道他是在收买人心。到底什么才是真善?什么才是假义?
武侠世界里的规则太理想化了。大侠们不用工作,不用养家,整天就想着行侠仗义。我们普通人每天为生计奔波,哪有精力管闲事?看到老人摔倒都要先想想会不会被讹,更别说路见不平了。
最让我想不通的是,这些侠客动不动就杀人。就算杀的是坏人,谁给他们这个权力?现在看武侠小说里的打打杀杀,总觉得脊背发凉。要是现实中也这样,岂不是回到野蛮时代?
书里总说"忠义"二字,可忠是对谁忠?义又是谁定的义?展昭效忠包拯,可包拯代表的就是正义吗?现在公司老板也常说要忠诚,但裁员的时候一点情面都不讲。这些传统道德观念,放在今天到底还适不适用?
从《三侠五义》里看江湖侠义,越读越觉得困惑。这些侠客总是路见不平就拔刀相助,但现实中哪有这么多快意恩仇的事。他们为朋友两肋插刀,可现在的朋友关系哪能这么简单。包公断案如神,但现实中哪有这么多明镜高悬的青天大人。
我一直在想,这些侠客为什么能活得这么痛快。他们好像从不为柴米油盐发愁,也不用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展昭他们行侠仗义从不需要考虑后果,可普通人做件好事都得思前想后。
特别是看到白玉堂的结局,更让人想不通。这么个英雄人物,最后就这么没了。书里说这是侠义精神,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这些侠客的故事看着热闹,可仔细想想又觉得离现实太远。
自暮春至仲夏,灯下夜读《三侠五义》终卷,凡六十余回,未尝释手。展昭之忠义,白玉堂之傲岸,俱令人神往。然细究之,书中侠客每为官府驱遣,虽行侠仗义,终不免沦为鹰犬,此其局限也。文笔虽粗犷,然情节跌宕,人物鲜活,市井气息扑面而来,犹见说部之本色。壬寅长夏,筱堂批阅竟,掩卷而叹:民间侠义,固不如史家所载之高洁,然自有其动人处。
遭遇瓶颈时翻开《三侠五义》,愈发确信所谓侠义不过是市井说书人的一厢情愿。展昭们行走江湖快意恩仇,可现实中哪来这么多路见不平?白玉堂盗宝留柬看似潇洒,细想不过是破坏法纪的自我感动。我活到三十岁,早该明白这世道没有包青天的虎头铡,却仍会为书中那些虚假的正义热血沸腾,转念又嘲笑自己竟还相信以武犯禁能换来朗朗乾坤。既做不到像江湖客那样天真,又无法彻底冷眼旁观,这种矛盾怕是要伴随到两鬓斑白——毕竟人心总需要些虚妄的寄托。但书终归是糟粕,通篇充斥着封建道德的陈腐气息,侠客们看似自由实则困在忠孝节义的牢笼里,比起《水浒》的深刻差了不止一截。可偏偏这类演义总能让人读得下去,大概因为我们骨子里都藏着对"青天大老爷"的幼稚幻想罢。
英雄传奇,未必真实如此。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