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独异志
独异志

独异志

李冗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唐代轶事小说集。 李冗(又作李亢、李元、李冘)撰。原书十卷,现存三卷。 内容为从上古三皇五帝至隋唐时期的各种志人志怪故事,题材十分广泛。有志怪荒诞内容,也有揭露社会现实内容,赞颂女子才识品德内容等。成书约当唐宣宗至僖宗乾符元年间(846—874)。收志人志怪故事四百二十七则。从古至今,凡神仙鬼怪人间事,一并摭录。
更多
书评  · 7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37390
读罢疑云更甚,何独何异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9383
"一人独殿,万夫莫开。"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43969
翻开《独异志》泛黄的纸页,仿佛推开一座尘封的藏宝阁。李冗笔下的奇闻异事,像散落的珍珠,在时光深处幽幽发亮。读书人总爱说"开卷有益",可真正能让人掩卷长思的书,实在不多。这部唐代笔记,不厚,却重,重得压手,重得让人每翻一页都要停下来喘口气。 古人的笔记,总带着三分醉意七分清醒。李冗写狐仙,写鬼怪,写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奇事,笔尖却始终蘸着人间的墨。他写"张秀才夜遇老狐",狐仙化人形论诗书,谈吐竟比科举及第的进士还要风雅。读到这里,不觉莞尔——这哪里是写狐,分明是写那些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唐代的科举,比狐仙幻化还要莫测,多少才子佳人,都成了考场外的游魂。李冗的笔,轻轻一点,就戳破了那个时代读书人心里最痛的疤。 慢读《独异志》,会发现它的"独",不在故事之奇,而在视角之异。同是写鬼怪,干宝《搜神记》重在"神",段成式《酉阳杂俎》重在"杂",李冗却偏偏重在"异中之常"。他写鬼怪报恩,写狐仙守信,写那些非人之物,反倒比活人更懂仁义礼智信。这倒让我想起如今世道,多少衣冠楚楚之辈,行事还不如书中的狐鬼。李冗的高明处,在于他从不直说,只把故事摊开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品出其中三味。 书中有一则"卖油翁",我读了三遍才懂。说长安西市有个卖油的老翁,每日担油叫卖,风雨无阻。有人问他为何如此勤勉,老翁答:"吾非为油,为途中听市声耳。"初读不解,再读恍然——这不正是当下我们追逐的"生活仪式感"?唐代的卖油翁,早悟透了生活的真谛。李冗把这些小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一个盛世的市井百态。他的笔触轻得像羽毛,落下的印记却深得刻进骨头里。 最妙的是《独异志》的"志"字。李冗不写帝王将相,专记市井奇闻。那些被正史遗忘的小人物,在他的书里都活了过来。有个故事我记到现在:平康坊的乞儿,每日讨得铜钱必分一半给更老的乞儿。后来老乞儿死了,人们发现他草席下藏着满满一床铜钱——都是分文未动的善心。李冗写这个故事,只用了百来字,却让我看到了整个大唐的温度。如今重读,忽然明白他写的哪里是唐代,分明是千古不变的人心。 夜读《独异志》,常会脊背发凉。不是怕鬼,是怕人。李冗笔下那些借尸还魂的故事,比起现代人换脸般的变心,简直纯真得可爱。他写"借寿"的典故,说有人向天借寿十年,结果十年后魂飞魄散。现在想想,我们何尝不是在向地球借寿?只是不知将来要拿什么来还。李冗的警示,穿越千年依然锋利如新。 合上书页,墨香犹在。这部千年前的笔记,像一面照妖镜,让今人现形。我们总以为古人迷信,却不知他们早把人性看得通透。李冗的智慧,在于他从不说教,只把故事像种子一样埋进土里,等读者自己来收获果实。读书至此,忽然懂得什么叫"独异"——独是独立思考,异是异于流俗。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能让不同时代的读者,都找到自己的影子。 读书人常说"以古鉴今",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独异志》就像一面被时光磨亮的铜镜,照见的是永远不变的人性。李冗若活在当下,大概会惊讶于千年后的我们,还在重复着同样的悲欢离合。唯一不同的是,现代人讲故事的技术进步了,看故事的智慧却退步了。这或许就是我们要反复读古书的原因——不是我们要走进历史,而是历史从未真正离开。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独异志》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