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初刻拍案惊奇
初刻拍案惊奇

初刻拍案惊奇

凌濛初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初刻拍案惊奇》是明朝末年凌濛初编著的拟话本小说集。正式成书于1627年(明天启七年),尚友堂书坊于翌年1628年刊行。该书共有短篇小说78篇,杂剧一个,它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拟话本”形式,描写了众多引人人胜的故事,如商人由厄运而致富,读书人由贫寒而成名;清官们断案如神,贪吏们枉法如虎;恶棍们奸淫揽讼,骗子们尔虞我诈;青年们怎样追求忠贞不二的爱情,而封建礼教又如何制造婚姻悲剧。语言通俗简练;情节曲折起伏,扑朔迷离,却又合乎情理;人物内心刻画细致入微,艺术形象栩栩如生。
更多
书评  · 7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74194
古之小说,或劝善惩恶,或讽喻世情,皆有所为而作。今观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却见其专以猎奇为能事,诲淫诲盗,无所不用其极。昔人有言,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然《初刻》一书,竟以此为标榜,专录市井猥亵之事,实乃文坛之耻。书中所谓"拍案惊奇"者,无非是些男女苟且、盗贼奸宄之事,令人读之,不禁掩卷太息。 尤为可叹者,书中对女性极尽污蔑之能事。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一篇,将商妇写得轻浮放荡,全然不顾礼义廉耻。《乌将军一饭必酬》中,更将女子塑造成见利忘义之辈。此等笔墨,不仅玷污了文学清誉,更败坏了社会风气。凌氏自诩为"姑苏抱瓮老人",却专写此等伤风败俗之作,岂不令人齿冷? 细究其文笔,虽然偶有佳句,但整体流于肤浅。每篇必以"话说"开头,以"且听下回分解"作结,千篇一律,令人厌烦。其叙事虽称曲折,实则刻意造作,为奇而奇,毫无深意。更可笑者,每至关键处,必要插入一段说教,看似劝善,实则欲盖弥彰,徒增虚伪。 今之读者,若为消遣而读此书,尚可理解。若有人将其奉为经典,甚至从中汲取处世之道,则真可谓买椟还珠矣。小说之道,贵在寓教于乐。如《初刻》这般专以低俗趣味媚俗者,纵使文辞再工,也不过是文字游戏而已。每见书肆将此书与《三言》并列,吾不禁为冯梦龙叫屈。同样是市井小说,《三言》尚有几分劝善之心,《初刻》却只剩下一副哗众取宠的嘴脸。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58742
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堪称晚明话本小说中一个矛盾的综合体,表面标榜"警世劝善",实则充斥着对市井欲望的精细描摹与隐秘迎合。这位科场失意的文人,在商业出版浪潮中找到了新的生存之道,却也将话本小说推向了更为露骨的媚俗之境。细究其文本肌理,可见凌氏以"无奇之所以为奇"为幌子,行搜奇猎艳之实,其笔下所谓"劝惩"往往沦为情色描写的遮羞布,这种创作姿态与冯梦龙"情教论"的真诚相比,尤显虚伪做作。 《初刻拍案惊奇》的叙事结构暴露出明显的商业算计。每回开篇必引经据典,看似延续了"说话"传统的话本套语,实则成为庸俗故事的雅致包装。当凌濛初在《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中让文若虚靠海外奇遇暴富时,那些引自《太平广记》的典故与市井发财梦的结合显得如此生硬。这种"头巾气"与"铜臭味"的怪异混合,恰似晚明江南书坊里那些镀金的劣质刻本——表面浮华却经不起推敲。更令人不适的是,作者总在香艳故事后强行缀以道德说教,就像在妓院门口挂上贞节牌坊,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叙事策略,暴露了其既要商业成功又要文人清誉的投机心理。 从文学史维度审视,凌濛初的创作标志着话本艺术的堕落转向。冯梦龙编纂"三言"时尚能保持民间叙事的鲜活肌理,而《初刻拍案惊奇》却将这种鲜活异化为程式化的欲望展演。其笔下商人形象看似突破传统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实则将新兴市民阶层简化为贪婪的符号,《乌将军一饭必酬》中王生对金钱的畸形执着,恰是作者对商业文明最肤浅的理解。这些故事表面赞美商业智慧,内核却延续着"为富不仁"的陈旧想象,这种认知的滞后性,使作品既失去了传统话本的质朴魅力,又未能真正捕捉到时代变革的精神实质。 尤为可议的是凌濛初对女性角色的处理。在《姚滴珠避羞惹羞》等篇章中,女性始终是被观看、被消费的客体,那些看似同情的笔触下,隐藏着文人式的狎玩心态。当作者用"红颜祸水"的老套逻辑解释潘金莲们的命运时,其思想境界甚至落后于同时代的《金瓶梅》——至少兰陵笑笑生对人性欲望还有着更为深刻的悲剧性认知。凌濛初在序言中自诩"不谬于风化",实则其作品中最缺乏的正是对人性真正的尊重与理解。 作为晚明出版业的产物,《初刻拍案惊奇》折射出商业写作的所有典型病症:对受众趣味的谄媚、道德说教的形式化、叙事深度的消解。凌濛初将本可能成为市民文学经典的文体,降格为满足低级趣味的消费品,这种创作取向对后世通俗文学产生的负面影响,或许比他那些刻意设计的"劝惩"效果更为持久而深远。当我们重读这些故事时,不仅能看见晚明市井的浮世绘,更能照见一个失意文人在商业大潮中的精神困境——那里面既有对传统的背叛,也有对新时代的误读。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初刻拍案惊奇》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