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西厢记
西厢记
王实甫

西厢记

王实甫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六才子书》之一,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一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14910
《西厢记》表面上讲的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本质。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看似浪漫,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段关系完全建立在门第观念和利益交换之上。崔莺莺作为相国小姐,她的婚姻注定要被家族用来巩固地位。张生这个穷书生想要高攀,只能靠科举翻身。 这种爱情根本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崔莺莺被礼教束缚,连自己的终身大事都不能做主。红娘这个角色更可悲,她看似促成了好事,实际上不过是主子们的工具人。老夫人起初反对这门亲事,后来因为张生考中状元就改变态度,这充分说明封建家长只看重门第和功名。 整部戏用华丽的词藻包装了一个腐朽的价值观。作者把这种畸形关系美化成佳话,误导人们以为这就是美好的爱情。实际上这段姻缘完全由利益驱动,张生需要崔家的权势,崔家需要新科状元的光环。他们各取所需,却要披着爱情的外衣。 最让人反感的是故事结局。张生考中状元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等于在告诉人们:只要功成名就,什么道德约束都可以打破。这种价值观在今天看来尤其有害。作者用戏曲的形式,把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包装得温情脉脉,让读者在欣赏文辞时不知不觉接受了这些糟粕。 这部作品最大的问题是混淆了是非。它把违背礼教的行为美化成追求真爱,又把封建家长的妥协说成是开明。实际上整个故事都在维护旧秩序,只是换了个说辞而已。这种粉饰太平的做法,比直接宣扬封建思想更有欺骗性。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4056
读完《西厢记》的最后一个字,合上书页,竟有些恍惚。这哪里是戏文,分明是一幅用文字织就的锦绣,每一针每一线都闪着人性的光泽。元杂剧里能与之比肩的,怕也只有《牡丹亭》了。若论写情的透彻,《西厢记》更胜一筹,它把女儿家心事写得如此玲珑剔透,却又丝毫不显轻佻。王实甫的笔下有魔力,张生与莺莺的眉眼官司,经他写来,竟比真实的眉目传情还要活色生香。 我偏爱《西厢记》里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红娘递简时衣袖带起的微风,张生读信时烛火跳动的影子,都写得如在目前。这是其他戏曲作品难以企及的妙处。王实甫写对话尤其精彩,明明是六百年前的言语,今日读来却丝毫不觉隔阂。莺莺的"待月西厢下"二十个字,比多少长篇大论的情书都动人心魄。 不过最令我感慨的是,这出戏把礼教与情爱的冲突写得如此透彻。崔夫人悔婚时道貌岸然的说辞,与后来被迫允婚时的窘态,活画出了封建家长的虚伪。而张生从一见钟情到科举高中的蜕变,又暗合了才子佳人故事的现实底色。每每重读,总觉这戏文里藏着一面镜子,照见了古今不变的世态人心。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4293
最近重读《西厢记》,正值感情困顿之际。张生与莺莺的月下相会,红娘穿针引线的机敏,老夫人层层设障的世故,这些情节明明熟稔于心,却仍叫人读得心神摇曳。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套路,在今人看来未免俗套,但细细品来,其中对情欲的坦荡书写,对礼教桎梏的巧妙周旋,竟比当代许多标榜自由的作品更显真切。我总在想,若将张生放在今日,怕是要被诟病"恋爱脑",可谁又能说那种不顾一切的痴狂不是人性本真?三十岁的年纪,既羡慕剧中人的纯粹,又深知现实中的感情总要权衡利弊。王实甫笔下的爱情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梦,而我们这些读者,不过是隔着千年时光,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的影子。这大概就是古典戏曲的魅力,能让现代人依然为之动容。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8762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35078
看完西厢记,我骄傲自己是中国人!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