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世通言
知书房
警世通言
冯梦龙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0
发表书评
人生最迷茫的时候翻开《警世通言》,突然发现书里的故事都在说同一个道理:只要咬牙坚持,总能等到柳暗花明。杜十娘沉了百宝箱,可她还是活出了自己的骨气;卖油郎独占花魁,靠的是日复一日的真心。我今年三十岁了,遇到过不少挫折,有时候觉得努力也没用。但看看这些古人,他们连活命都难,却还在挣扎着往上走。我现在的条件比他们好太多,没理由轻易放弃。虽然还是会害怕失败,会犹豫不决,可至少明白了:人这一生,总要跟自己较较劲。那些故事里的人,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这书读得人心里发堵。冯梦龙笔下那些因果报应的故事,像掺了砂的米饭,硌得人喉咙生疼。表面劝人向善,内里却浸着酸腐的市侩气——善行必须兑换成现世福报,善心定要称斤论两。这般功利的道德观,倒像是市集里叫卖的劣质香烛,冒烟熏眼却照不亮人心。
最令人齿冷的是对女性的刻薄。杜十娘沉了百宝箱就要沉江,玉堂春受了冤屈还得靠男人搭救。作者举着道德戒尺,专往女子三寸金莲上抽打。那些贞节牌坊似的说教,分明是给女子打造的镣铐,却偏要镀上层"天理循环"的金粉。这般虚伪的教化,怕不是道学家在青楼吃酒后写出的醒酒汤?
书中商贾形象更显滑稽。卖油郎独占花魁的桥段,活脱脱是市井之徒的意淫。仿佛攒够几两银子,连天仙都要感恩戴德地投怀送抱。这般铜臭味的浪漫,倒像在银票上绣鸳鸯——再精巧也透着俗气。说来讽刺,最推崇节义的文本里,处处标着良心的价码。
那些因果报应的故事尤其做作。好人总要中举升官,恶人定会暴毙街头。这般机械的道德算术,连三岁孩童都骗不过。现实里多的是忠厚者终身潦倒,奸佞辈安享富贵。作者倒好,把世道不公全塞进"善恶有报"的箩筐,仿佛这样就能熨平人间褶皱。
最可叹是今人仍把这书奉为处世宝典。当道德沦为交易,善行变成投资,我们与书中那些烧香求利的愚夫何异?冯梦龙编织的这袭道德锦袍,早被虫蛀得千疮百孔,偏偏还有人当它华服加身。读罢掩卷,不觉想起书中那句"人心叵测",倒像是作者留给自己的判词。
《警世通言》以市井百态为镜,人情世故尽显其中。故事虽小,道理却深。书中人物或善或恶,结局皆有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不变的规律。冯梦龙用通俗的语言讲述这些故事,目的是让普通人也能明白做人的道理。每个故事都像一个教训,提醒读者不要重蹈覆辙。书中既有忠孝节义的正能量,也有贪财好色的反面教材。这些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人性的本质没有改变。读者可以从古人的经历中吸取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书中的道理很简单,但真正做到的人很少。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反复提醒。
世情如刀,刀刀刻骨。
断断续续翻完《警世通言》,竟不知该如何形容这混杂的感受。像是饮了一壶陈年老酒,初尝辛辣,回味时却品出几分苦涩的余韵。冯梦龙笔下的世情百态,总让人在会心一笑后,忽觉脊背发凉。那些因果报应的故事,表面上劝人向善,细想之下,倒像是给乱世中的百姓注射一剂麻醉药。
比起《喻世明言》的直白说教,《警世通言》显然更懂得用糖衣包裹苦药。但最令我困惑的是,书中那些终得善报的忠孝节义,在现实里究竟有几分应验?冯梦龙把市井俚语写得这般活色生香,可字里行间透着的,分明是文人骨子里的居高临下。他写妓女从良、恶人遭报,就像在给芸芸众生编排一台提线木偶戏。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那些"错认尸""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之类的公案故事。表面看是歌颂清官明断,实则暴露了律法与人情的永恒矛盾。冯梦龙既想维持道德说教的面具,又忍不住展现世道的荒诞,这种矛盾让整本书都处在一种奇妙的撕裂状态。读罢掩卷,倒比读前更看不清这世道的真相了。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