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蒂夫人"号上的莫兰
知书房
"莱蒂夫人"号上的莫兰
弗兰克·诺里斯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
发表书评
情节拖沓磨人,读着犯困。
没有经历过海上风暴的人,永远无法真正理解《"莱蒂夫人"号上的莫兰》中那种深入骨髓的绝望;但每一个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都应该反复阅读这部作品,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在自然面前,人类的傲慢是多么可笑。我们可以不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太赤裸地展现了人性在绝境中的丑陋;但文学史必须为它留出位置,否则就证明我们刻意回避了人性中最真实的阴暗面。这些话听起来很极端,但在大自然的极端力量面前,任何极端的人类情绪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在茫茫大海上,"莱蒂夫人"号就像一叶孤舟,船上的人被饥饿折磨得失去了人形,被恐惧扭曲了心智。莫兰船长最初或许还保持着某种职业尊严,但随着时间推移,连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都在生存本能面前土崩瓦解。这让我想起现代社会中那些光鲜亮丽的职场精英,在利益面前,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变成另一个莫兰?诺里斯笔下的海洋不是浪漫的蓝色,而是吞噬人性的黑色,每一个浪头都在嘲笑着人类文明构建起来的道德准则。
这部小说最震撼之处在于,它展现的不是简单的生存斗争,而是一个渐进的人性堕落过程。莫兰和他的船员们就像被放在实验室里的标本,诺里斯用精准的手术刀一层层剖开人性表皮,露出里面最原始的兽性。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现代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当资源紧缺时,那些所谓的文明人会不会也像"莱蒂夫人"号上的船员一样,为了一块面包大打出手?我们与莫兰的区别,或许仅仅在于还没有遇到那个将我们逼到绝境的时刻。
但有一点值得深思:为什么同样是面临生死考验,有些故事中的主人公能够保持人性光辉?比如《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角始终保持着理性与希望。这可能与人物所处的文化背景有关。莫兰代表的是工业革命后期那种功利至上的价值观,而鲁滨逊身上则带着新教伦理的烙印。诺里斯似乎在暗示,当人失去信仰支撑,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欲望时,堕落就是必然的。这种思考在今天看来依然发人深省——我们的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但精神支柱是否也在悄然崩塌?
重读这部小说时,我特别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当莫兰最终获救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庆幸,而是盘算如何编造谎言来掩盖真相。这个情节简直是对现代社会的绝妙隐喻。我们何尝不是每天都在编织各种谎言来维持表面的体面?区别只在于,莫兰的谎言关乎生死,而我们的谎言可能只是为了保住工作或者维持社交形象。诺里斯在一百多年前就预见了这个"后真相时代"的到来,这种预见性令人不寒而栗。
最令人感慨的是,虽然时代变迁,科技发展,但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从未改变。今天的我们拥有了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但在面临生存危机时,恐怕并不会比"莱蒂夫人"号上的船员表现得更高尚。诺里斯用冷峻的笔触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真相:文明只是一层薄薄的伪装,在足够强大的压力下,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莫兰。这或许就是这部小说最值得反复阅读的原因——它不是关于过去的故事,而是一面照向未来的镜子。
合上书页,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正生活在莫兰永远无法想象的舒适环境中。但转念一想,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海上漂流"?只不过我们的"饥饿"变成了对金钱、地位的渴望,我们的"救生艇"变成了各种成功学鸡汤。在这个意义上,诺里斯的小说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更具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不要忘记人性中那个随时可能苏醒的"莫兰"。这才是伟大文学作品的价值——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永远警醒。
2025年第十五本书 随着年龄增长,阅读时总会被那些直击灵魂的叙事击中内心。翻开这本《"莱蒂夫人"号上的莫兰》,我仿佛能触摸到甲板上咸涩的海风,听到缆绳在暴风中发出的呻吟。诺里斯笔下的莫兰,一个被命运反复戏弄的水手,他的遭遇令人难以平静——在肮脏的货舱里与老鼠为伴,被傲慢的船长肆意羞辱,看着同伴们一个个消失在惊涛骇浪中。
作家写作时必定带着对航海生活的切肤之痛。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从锈迹斑斑的船体到水手们皲裂的双手,无不透露出他对底层劳动者的深刻理解。当读到莫兰在风暴中死死抓住缆绳的场景,当看到水手们分享最后一口朗姆酒时的情谊,当意识到大多数船员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一种复杂的情绪就会在胸中翻涌。
难道出身贫寒就注定要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吗?那些衣着光鲜的船主们,可曾想过是谁在惊涛骇浪中为他们运送财富?诺里斯没有给出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用冷峻的笔触展现了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就像莫兰最终也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至少,他保持了作为人的尊严。
现代社会虽然废除了奴隶制,但阶级的藩篱依然存在。有些人的优越感不是挂在脸上,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读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在了解历史,更是在审视当下。诺里斯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的挣扎与坚守同样值得被铭记。
《"莱蒂夫人"号上的莫兰》展现了一段令人窒息的惊悚航程,正如故事中那把水下漩涡般的结尾:"当真相终于浮出水面时,有些人的灵魂已经永远沉没了。"
读了开头几章就感觉不对劲。诺里斯写海员生活的方式让人很不舒服。他不是在观察和记录,而是在用夸张的笔法制造戏剧效果。那些关于船上暴力的描写太过刻意,好像一定要把每个角色都写成极端的样子。
最让人反感的是他对女性角色的处理。莱蒂夫人这个角色完全被符号化了,就是一个满足男性幻想的工具人。作者根本没有试图去理解真实女性的处境和心理,只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在编故事。这种写法在现在看起来特别过时。
书里关于阶级矛盾的描写也很肤浅。诺里斯把穷人和富人的对立写得像漫画一样简单。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要复杂得多,不是靠几个符号化的对立角色就能说清楚的。他把社会问题简化成个人道德问题,这种思路本身就很有问题。
写作技巧方面也很粗糙。情节推进全靠巧合,人物转变缺乏铺垫。很多场景就是为了制造冲突而硬凑出来的,读起来特别不自然。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这本书在真实性上完全不及格。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