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尔庄园
知书房
格里尔庄园
托马斯·洛夫·皮科克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
发表书评
实在想不通《格里尔庄园》凭什么能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皮科克这部作品充其量就是个二流讽刺小说,情节松散得像没系紧的鞋带,人物塑造更是单薄得能透光。那些所谓的机智对话,不过是把十八世纪沙龙里的陈词滥调重新加热端上桌,读起来活像在嚼隔夜的硬面包。
最令人不适的是作者那种居高临下的讽刺姿态。他笔下的知识分子聚会简直像马戏团表演,每个人都顶着夸张的标签招摇过市——这位是浪漫派诗人,那位是功利主义哲学家——可皮科克自己又何尝不是戴着"全知叙述者"的面具在舞台上蹦跶?这种把他人当提线木偶的写作方式,暴露的恰恰是创作者想象力的贫乏。真正的大师如简·奥斯汀,讽刺中总带着温度,而皮科克的笔锋却冷得像解剖刀,切开皮肉就为了展览骨骼标本。
说到思想深度更是可笑。书中那些关于进步与传统的辩论,放在1820年或许还算新鲜,但今天读来就像在看幼稚园辩论赛。皮科克显然缺乏真正哲学家的思维穿透力,他的批判永远停留在表象,就像用羽毛掸子打扫火山灰。当歌德在《亲和力》里探讨宿命时,当陀思妥耶夫斯基解剖人性深渊时,我们的皮科克先生还在不厌其烦地嘲笑诗人爱穿奇装异服——这种精神层面的近视眼,居然被某些评论家吹捧为"英式幽默的典范"?
更糟糕的是这部小说的结构缺陷。主线情节像条奄奄一息的溪流,时不时就被大段大段的谈话截断。那些没完没了的宴席描写,读着读着仿佛能闻到餐厅地毯上的陈年酒渍味。现代读者哪受得了这种叙事节奏?我们既看不到《呼啸山庄》般的情感风暴,也体会不到《远大前程》式的命运转折,只有一群自命清高的家伙在庄园里进行着永无止境的清谈会。
最讽刺的是,这部批判浪漫主义的作品,自己却陷入了另一种教条主义。皮科克把理性主义奉为新上帝的样子,活脱脱是他在书中嘲笑的那种狂热分子。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讽刺作品——比如《格列佛游记》——总能在摧毁旧偶像的同时建立新视角,而《格里尔庄园》就像个拆了房子却不会盖新房的破坏狂,满地的砖瓦碎屑就是它全部的文学遗产。
用了4个小时看了40%,有点舍不得放下。这本书写得很有意思,作者用很多神话和历史故事来讲道理,但不像其他书那样让人觉得难懂。他讲得很清楚,就算不知道那些典故也能看明白。
作者对英国社会的描写特别生动。他写那些贵族整天开宴会、说空话,把他们的虚伪样子写得活灵活现。最有趣的是他把每个人物都写成一种水果或者植物,这个点子很新鲜。比如把爱说教的人比作石榴,把爱幻想的人比作香蕉,读着读着自己也会跟着笑起来。
书里讨论了很多现在还在争论的话题。比如科学进步到底是好是坏,传统要不要坚持。作者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让不同角色发表看法,读者可以自己思考。这种写法比直接说教要好得多。
故事情节不算复杂,但人物对话特别精彩。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特点,光听对话就能知道是谁在说话。作者很会写讽刺的话,但不是那种刻薄的讽刺,而是让人会心一笑的那种。
这本书的节奏很舒服,不会太快也不会太慢。有时候停下来想想作者说的话,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观点。读着读着就会想,原来一百多年前的人也在想这些问题,而且想得这么透彻。
《格里尔庄园》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生活状态。一开始我觉得书里的人物太奇怪,他们的行为让人看不懂。但是慢慢读下去,我发现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坚持做自己。这让我想到现在很多人都在拼命追求别人眼中的成功,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看完这本书,我开始觉得其实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一样的人生。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想,而是自己活得开心。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勇气。
皮科克的《格里尔庄园》以一场荒诞的降神会为镜,折射出维多利亚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那些围坐在餐桌旁的角色们,与其说在召唤亡灵,不如说是在与自身的理性与迷信搏斗。小说呈现出一种奇特的矛盾:当科学精神试图驱散愚昧时,人们反而更深地陷入了对超自然的迷恋。这种讽刺在今天看来依然鲜活——我们建造了更精密的仪器,却始终无法摆脱对未知的恐惧与臆想。皮科克的睿智在于,他让我们看见每个时代都活在自己的格里尔庄园里。
我们这一生,总要走进别人的故事。住进华美的庄园,遇见古怪的宾客,听他们高谈阔论。有时觉得他们可笑,有时又觉得他们可悲。说着说着,自己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分不清是清醒还是疯癫,也分不清谁才是真正的疯子。最后发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迷宫里打转,谁也救不了谁。合上书,却忘不了那种被看穿的错觉。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