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文集。清初黄宗羲(1610—1675)撰。一卷。宗羲有《南雷文定》已著录。此书因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思想,乾隆间列为禁书。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等十三目,二十一篇。“明夷”取自《周易》卦名,象征火入地中,昏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露其明智,智能之士处于患难之中。“待访”,期待明君来访,故自称:“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焉。”(《明夷待访录题辞》)有自况殷末箕子向周武王陈《洪范》的意思。成书于清康熙二年(1663),100年后的清嘉庆年间,才有初刻本印行。清末有顾氏《小石山房丛书》本,民国初年有上海中华书局薛凤昌《黎洲遗著汇刊》本,现通行1955年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81年中华书局重印。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82146
读《明夷待访录》时,常觉身处迷雾之中,黄宗羲笔下那个摇摇欲坠的王朝,与今日之世竟有几分相似。古人著书立说,为的是匡正时弊,如黄梨洲这般,将满腹经纶化作利剑,直指专制之弊。今人读书,却只为在职场多一分筹码,在社交多一句谈资,真意何在?书中所言"天下为主,君为客",何等振聋发聩,而今人读来,不过是纸上空谈,无人当真。 梨洲先生论学校,谓当"公其是非于学校",此等见解,放在今日教育体制中,简直如天方夜谭。我们的学校,早成了流水线,批量生产着标准化的头脑。每思及此,不禁怅然。那些关于田制、兵制的议论,字字皆血泪,句句是沧桑,可今人读来,不过当作历史资料,谁还当真去思考其中深意? 最令人迷茫的是,书中那些痛陈时弊的文字,历经三百年,竟仍具现实意义。宦官之祸、胥吏之害,换了名目,依然在我们身边游荡。梨洲先生若泉下有知,见今人将其心血束之高阁,或仅作学术把玩,不知作何感想。我常于夜深人静时翻阅此书,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先生的叹息,与我的困惑交织在一起。 今人读《明夷待访录》,多是为了完成论文,或是装点门面。真正能领会其中"明夷"之意的,恐怕寥寥无几。我们比黄宗羲的时代进步了多少?科技日新月异,人心却依然困在权力的迷宫中。每读至"原君""原臣"诸篇,总觉先生不是在对古人说话,而是在质问我们这些后来者。可惜,这质问声淹没在时代的喧嚣里,无人倾听。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01879
古之著书立说者,为天下计,为万世谋,如黄宗羲先生《明夷待访录》,字字皆血泪,句句关兴替。今之著书者,多为稻粱谋,为虚名计,纵使汗牛充栋,不过尘封蠹蚀而已。黄梨洲此书,虽成于明清易代之际,然其论君臣、议学校、谈田制,至今读来犹觉耳目一新,直指时弊。 昔者读《原君》篇,未尝不掩卷长叹。黄先生谓"天下为主,君为客",此语石破天惊,直抒胸臆。今人每见权势,便折腰屈膝,谄媚逢迎,殊不知君臣本为共治天下,岂有主奴之分?尤爱其论学校一节,谓太学当议论朝政,监司可纠弹郡守,此等见识,实开近代议会政治之先声。每见今之学府,或沦为名利之场,或变作颂圣之所,辄思黄先生当日风骨,令人神往。 至若《田制》三篇,更见先生济世之苦心。其主张恢复井田遗意,使民得均田而耕,此等设想,虽未能行于当时,然其中藏富于民之意,实为千古至理。今日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读先生之言,能不怵目惊心? 余常谓《明夷待访录》者,非独明夷待访,实乃华夏文明之觉醒录也。黄先生身处鼎革之际,目击时艰,乃能超脱一姓之兴亡,直探万世之治道。其文不尚空谈,每言必有所指;其理不务玄虚,处处可见实行。今日读之,犹见一位白发老者,于明夷之际,秉烛待旦,为后世留此光明。 可惜今人读书,多求速成,鲜有细品。若《明夷》这般经世之作,往往束之高阁。吾辈当常置案头,时时温习,方不负先贤一片苦心。此书不读,则不知政治之本源;此理不明,则难辨治乱之根由。纵使日诵万言,不过是个两脚书橱罢了。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7194
读《明夷待访录》时,总不免感慨黄宗羲那超前于时代的政治智慧。在君主专制如铁幕般笼罩的时代,他竟能撕开一道缝隙,让民主思想的微光透入。那些关于学校议政、宰相分权的设想,虽然未能实现,却为后世留下了一幅理想政治的蓝图。最令人唏嘘的是,书中对"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论述,三百年后读来仍觉振聋发聩,可见真正的好思想从来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黄宗羲的笔锋既犀利又深沉,字里行间既有对明亡的痛切反思,又饱含对未来的殷切期待。我特别喜欢他论述"方镇"制度时那种务实的态度——既不一味推崇古制,也不盲目否定现状,而是细致分析利弊,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良方案。这种既理想主义又脚踏实地的思考方式,在今天尤为珍贵。 书中那些对科举流弊的针砭,对胥吏害民的揭露,至今读来仍觉鲜活。有时会想,若当时真有人采纳了他的主张,中国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但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从这些文字中汲取智慧,在当下的土壤中播种新的可能。黄宗羲的遗憾,或许正是留给后人的启示。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9294
黄宗羲此书托古改制,看似引经据典,实则凿空立论。其论田制则妄拟井田,言封建辄比附三代,殊不知时移世易,古法难行于今。考其政论,多激愤之语而少可行之策,如"天下为主君为客"之说,虽振聋发聩,终不免书生空谈。尤可笑者,其抨击科举而自陷八股窠臼,文辞艰涩,排比连篇,竟似未悟己身亦在彀中。若细究其考据,则更见疏漏:《原君》篇引《尚书》"民惟邦本",却不知此语实出伪古文;《置相》章论周官,又混汉儒臆说为周公旧制。读者倘欲辨其得失,当先观全祖望《鲒埭亭集》驳议,再参顾炎武《日知录》实证,否则易为其华辞所惑。要之,此书不过明末遗老孤愤之作,较之同时王夫之《读通鉴论》,既乏史识,复少理致,徒以口号眩人耳目耳。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09387
在《明夷待访录》中,黄宗羲展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观和政治哲学,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形成鲜明对比。如果说《资治通鉴》是一部帝王将相的权谋教科书,那么《明夷待访录》则是一份充满批判精神的启蒙宣言。黄宗羲跳出了传统儒家思想的窠臼,不再将目光局限于维护既有的等级秩序,而是直指制度的根本问题,追问权力的来源与合法性。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尤为深刻。他不再像传统儒生那样纠缠于"明君""昏君"的道德评判,而是从根本上质疑君主制度本身。在他看来,君主并非天经地义的存在,而是"以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的既得利益者。这种一针见血的剖析,撕破了千百年来笼罩在皇权之上的神圣外衣。更可贵的是,黄宗羲不是停留在批判层面,而是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革命性主张,将传统的君臣关系彻底颠倒过来。这种思想在当时无疑是超前的,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具有震撼力。 《明夷待访录》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同样发人深省。黄宗羲指出科举取士实际上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工具,使天下人才"尽入吾彀中"。这种制度设计不是为了选拔真才,而是为了驯服知识分子。读到这里,不禁让人联想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类似问题。黄宗羲主张改革取士制度,强调要"取士于乡",重视实际才能而非八股文章。这些见解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显示出他超越时代的洞察力。 在经济思想方面,黄宗羲的"工商皆本"论更是突破了传统重农抑商的窠臼。他认识到商业活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主张减轻商税,保护民间工商业。这种经济思想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与后来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对土地问题的见解。他提出"授田于民"的主张,试图解决土地兼并这一困扰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痼疾。这种着眼于经济基础改革的思路,显示出黄宗羲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同样具有开创性。他主张建立"天下之法"而非"一家之法",强调法律应当体现公意而非君主意志。这种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批判传统法律"藏天下于筐箧"的专制本质,主张法律应当公开透明。这些观点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即便在今天也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读《明夷待访录》,最令人惊叹的是黄宗羲思考问题的系统性。他不是孤立地批判某个制度,而是将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问题联系起来考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使他能够洞见各种社会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他认识到专制政治与科举制度、土地制度之间的共生关系,这种认识在当时是极为难得的。 黄宗羲的思想之所以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于他始终立足于"人"的立场思考问题。与那些为制度辩护的卫道士不同,黄宗羲始终追问:制度究竟应该为人服务,还是人应该为制度牺牲?这种人文关怀使他的思想超越了具体的时代局限,具有普遍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当我们面对各种制度性难题时,黄宗羲的这种思考方式仍然能给我们重要启示。 《明夷待访录》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具体主张,更在于它展现了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黄宗羲不盲从权威,不囿于成见,敢于对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制度提出质疑。这种批判精神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可贵的遗产之一。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却思想贫乏的时代,重读黄宗羲,更能感受到独立思考的珍贵。他的思想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思想史上那个特殊的转折时刻,也为我们今天的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