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
车万育

声律启蒙

车万育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98767
读过,坚持练习,必有收获。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41226
自庚寅初春至季夏读毕此书,两历月令矣。上卷天文地理,下卷鸟兽草木,皆琅琅上口,每诵必击节称善。此非徒童子启蒙之书,实乃吾国声韵之圭臬也。其平仄相对如珠走盘,对仗工整似月印潭,令后学得以窥见汉语音律之精微。更可贵者,字字皆可歌,句句俱能咏,诚为蒙学之瑰宝。今人若能熟读而味之,何愁不能继往圣之绝学乎?壬寅仲夏墨禅记于沪上。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4799
浮躁时随手翻开这本《声律启蒙》,就像在水泥森林里突然听见了山涧清泉叮咚。那些"云对雨,雪对风"的简单对仗,竟让快被手机信息淹没的我,想起小时候蹲在屋檐下看雨滴连线的日子。平仄起伏间藏着中国人最古老的审美密码,读着读着,舌头自动打起了节拍,仿佛灵魂深处有架尘封的编钟正在苏醒。 从前只觉得这是本蒙学教材,如今才懂这是给成年人准备的"精神解压舱"。当"两岸晓烟杨柳绿"遇上"一园春雨杏花红",被KPI灼伤的眼睛突然能看见颜色了。那些工整的对偶句像一双温柔的手,把被现实揉皱的心绪慢慢抚平——原来我们骨子里始终住着个需要对称美的孩子,就像春联要成对贴,福字要倒着挂,这份对平衡的执念早已刻进基因。 最妙的是那些藏在韵脚里的生活哲学。"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对"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既教孩童识字,又悄悄传递着刚柔并济的智慧。现在才明白,为什么古人要把道德训诫编成歌谣,就像把药丸裹上糖衣,让做人的道理随着音韵流淌进血脉。每次读到"梁帝讲经同泰寺"对"汉皇置酒未央宫",历史突然变得可触可感,那些躺在教科书里的典故,原来可以像童谣般轻轻哼唱。 总在加班后的深夜翻几页,让"晚照对晴空"洗去满身疲惫。突然发现手机里收藏的冥想音乐,竟不如"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来得让人心安。这本三百年前的语言游戏手册,意外成了治愈现代病的良方。当七岁的侄子来家里玩,我下意识教他念"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看他摇头晃脑的样子,忽然懂得文化传承就像接力跑,我们接过的不是枯燥的教材,而是祖先们用平仄声调编织的生命密码。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7740
小时候读《声律启蒙》,只觉得那些对仗工整的句子念起来好听。老师说这是学写诗的基础,要背下来。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背这些看似没意义的词句组合。 长大一点再读"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发现它把自然现象都分类配对。但我不知道这种配对除了押韵还有什么用。老师解释说这是培养语感,我还是不懂为什么非要这样培养。 后来看到"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这样的句子,觉得很美。可我不理解为什么要把人间和天上的建筑放在一起对比。这跟写诗有什么关系? 读到"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时,感觉画面很美。但我不明白为什么非要七个字一句,为什么非要这么整齐。现代人写文章都不这样了,为什么还要学? 现在偶尔翻看《声律启蒙》,那些对仗的句子依然朗朗上口。但我始终困惑:在不需要写格律诗的今天,这些严格的对仗训练到底有什么用?它真的能提升现代人的语言能力吗?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52315
读了《声律启蒙》,发现小时候背的那些对子原来都在这儿。那时候只觉得押韵好玩,现在才明白这是古人教孩子认字的智慧。我三十岁了,还能随口背出"云对雨,雪对风",这感觉真好。汉字的美就在这些平平仄仄里,简单几个字就能画出一幅画。现在的人用手机打字,连握笔都生疏了,更别说体会对仗的乐趣。可我还是喜欢翻这本小书,每次读都觉得老祖宗真厉害,能把文字玩得这么漂亮。虽然现在不考科举了,但这些东西不能丢。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