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

袁黄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作于六十九岁,写给儿子的家训,是中国一本著名的劝善书。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成书缘起作者在考科举之前认识了云南孔姓占卜师,孔先生帮他算出三场考试名次。结果次年赴考,三场都正确。让袁黄吓得半死。后孔先生又说,袁黄的功名将止于贡生,官至四川的一个县令,五十三岁时寿终正寝,无子。袁黄接受孔先生之建议,放弃医学,继续科举。因此认为宿命不容改变。37岁时遇见云谷禅师,透过云谷禅师教导积德行善并且传授准提咒,训练清净心与慈悲心,解说命运如何掌握在自身,宿命可以改变,于是自号了凡。从此积极为善助人,改过迁善,修正观念,不仅未于53岁寿终,且生下二个儿子,并于69岁那年写下《了凡四训》,最终寿命至74岁。《了凡四训》正是袁了凡要给儿子的家训。
更多
书评  · 11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03917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3580
翻开这本被誉为"改变命运的奇书",内心却充满矛盾。袁黄的《了凡四训》确实流传了数百年,但当我真正深入阅读时,却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困惑。这本书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是劝人行善的寓言,还是改变命运的秘术? 开篇就让我感到不安。那个算命先生孔先生,居然能精确预测袁黄一生的命运轨迹,甚至连科举考试的名次都能算准。这未免太过神奇,以至于让人怀疑其真实性。更令我困惑的是,袁黄接受了"命由天定"的说法,却又在遇到云谷禅师后突然转向"我命由我"的极端。这种思想转变的突兀,让我不禁想问:一个人的世界观真的能在一夜之间彻底改变吗? 书中反复强调的行善积德,乍看之下很有道理。但细究起来,这种行善似乎带着强烈的功利色彩——为了改变命运而行善,为了延长寿命而行善。这与我理解的纯粹利他主义相去甚远。更让我不适的是书中那些"善有善报"的案例,比如袁黄自己因为行善而"延长"了二十年寿命。这种将道德行为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的逻辑,在现代社会显得格外刺眼。 四个部分的划分看似清晰,实则充满矛盾。"立命之学"说要改变命运,却又充斥着宿命论的痕迹;"改过之法"强调反省,但反省的标准却是模糊的;"积善之方"列举的善行,在今天看来有些已经不合时宜;"谦德之效"推崇的谦虚,有时近乎自我贬低。这种内在的矛盾性让我读得十分吃力。 最让我困惑的是书中那些超自然的因果报应故事。一个官员因为贪污,结果儿子夭折;一个书生因为傲慢,结果考试落第。这些故事试图用简单的因果关系解释复杂的人生际遇,不仅缺乏科学依据,还会让人产生误解——难道所有不幸都是因为道德有亏吗?这种思维模式在今天看来实在过于简单化。 不可否认,书中有些观点至今仍有价值。比如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但将这些道理包裹在神秘的命运论调中,反而削弱了它们的说服力。我宁愿相信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因为我们的选择和努力,而不是因为感动了什么神明。 更让我困扰的是,书中对"善"的定义过于绝对化。在现代社会,很多道德判断都是相对的。书中推崇的某些"善行",在今天看来可能恰恰是"恶行"。比如那个将妻女献给恩公的报恩故事,在现代价值观下简直不可理喻。这种时代局限性让我很难全盘接受书中的道德说教。 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想起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人的行为动机远比"善恶"二元论复杂得多。亚当·斯密说"看不见的手",道金斯谈"自私的基因",这些理论都在告诉我们:人性是多维度的,不能简单地用"行善积德"来概括。 合上书页,我依然困惑不已。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读?它确实包含一些人生智慧,但那些神秘主义的包装又让人望而却步。或许,对待这样的古典作品,最好的态度是保持批判性思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毕竟,任何试图用一个简单公式解释复杂人生的尝试,都注定是片面的。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对命运的盲目信仰,而是理性的思考和自主的选择。《了凡四训》像一面古老的镜子,照出的不仅是古人的智慧,更有他们的局限。阅读它,让我更加确信:真正的命运掌握,不在于相信什么神秘力量,而在于我们每一天的清醒选择。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21785
予读此训,心豁然通。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了凡四训》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