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
袁黄

了凡四训

袁黄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作于六十九岁,写给儿子的家训,是中国一本著名的劝善书。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成书缘起作者在考科举之前认识了云南孔姓占卜师,孔先生帮他算出三场考试名次。结果次年赴考,三场都正确。让袁黄吓得半死。后孔先生又说,袁黄的功名将止于贡生,官至四川的一个县令,五十三岁时寿终正寝,无子。袁黄接受孔先生之建议,放弃医学,继续科举。因此认为宿命不容改变。37岁时遇见云谷禅师,透过云谷禅师教导积德行善并且传授准提咒,训练清净心与慈悲心,解说命运如何掌握在自身,宿命可以改变,于是自号了凡。从此积极为善助人,改过迁善,修正观念,不仅未于53岁寿终,且生下二个儿子,并于69岁那年写下《了凡四训》,最终寿命至74岁。《了凡四训》正是袁了凡要给儿子的家训。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24037
袁黄《了凡四训》融通儒释,以立命为纲,劝善为本。其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盖欲破世俗宿命之见,使人知修德改过之为要。书中改过、积善之法,条分缕析,虽涉因果报应之说,然皆本于日用常行,非虚幻难稽者。文辞平实,不事雕琢,而说理透彻,使读者易晓且能躬行。唯"功过格"之设,稍嫌机械,然亦不失为劝善之一法。此书本为训子而作,今观之,犹可为世人修身之箴规也。
2025年07月2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7186
人到中年,重读《了凡四训》时总有种说不出的别扭。这本书被捧为改变命运的宝典,可我越读越觉得,那些劝人向善的漂亮话里,藏着太多经不起推敲的东西。 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大学,当时被"立命之学"那套说法唬得一愣一愣的。袁了凡说他如何通过行善改命,连科举考试的名次都能预先知道。现在想来,这不就是古代版的成功学鸡汤吗?把人生际遇简单归结为行善积德,未免太过天真。我倒想问问他,那些在战乱中无辜惨死的百姓,难道都是因为前世作恶? 最让我反感的是书中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袁了凡把自己塑造成道德完人,动不动就是"吾尝""吾见",仿佛世人皆醉他独醒。这种道德优越感实在令人不适。昨晚和做心理咨询师的朋友聊天,他说现在很多来访者就是被这类说教压得喘不过气,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这不正是《了凡四训》的遗毒吗? 书中"改过之法"一章尤其可笑。要求人记录每天的过失,还要分轻重等级。我试过几天,结果整天战战兢兢,连正常生活都不会了。这哪是修身养性?分明是自我折磨。现代心理学早就证明,过度自责只会导致心理问题,可这本书还在宣扬这套。 说到"积善之方",更是一厢情愿。袁了凡列举的那些善行,放在今天看简直迂腐。什么"舍财作福""护持正法",不都是为封建礼教张目吗?我奶奶那辈人就是被这种思想害的,自己吃不饱还要省下钱捐给寺庙,最后落下一身病。这种善,真的值得提倡? 最可气的是"谦德之效"这部分。把谦虚吹得神乎其神,说什么"惟谦受福"。可看看现实,多少老实人吃亏,多少投机者得利?我父亲就是太信这套,在单位勤勤恳恳一辈子,最后连个科长都没混上。这样的"谦德",除了让自己憋屈还有什么用? 合上书,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这类书总能畅销。它们给复杂的人生提供了简单的答案,给无常的命运编造了确定的因果。但这种思想麻醉剂,除了让人逃避现实,还能带来什么?与其沉迷于改命的神话,不如直面生活的真相。毕竟,命运要是真能靠几件善事就改变,这世界早该是另一番模样了。
2025年07月2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8962
大多数人读《了凡四训》都聚焦于行善改命的故事,但我更在意袁黄如何用极简的方式拆解命运。全书不过四篇短文,没有高深理论,只有具体方法。一个科举失意的中年人,不抱怨时代,不怪罪他人,从记账式功过格开始改变自己。这种务实的态度更具参考价值。他从立命到改过再到行善,逻辑清晰,普通人也能立刻上手。命运或许难以预测,但愿意直面问题并坚持行动的人,总能看到转机。
2025年07月19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09483
命由己作,福自己求。
2025年07月19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43935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本写于明代的处世奇书《了凡四训》,以袁了凡先生的人生体悟向世人揭示:命运的缰绳始终握在自己手中。全书四章层层递进,从立命之学、改过之法到积善之方、谦德之效,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人生修行体系。作者用亲身经历证明:通过持续改过向善,确实能突破命数束缚。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训诫,如"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至今读来仍令人振聋发聩。这部融合儒释道三家的经典,既是指引个人修身的明灯,更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邃的生命智慧。当我们在浮躁时代重读这部四百年前的著作,会发现其中关于改命造命的朴素真理,恰是现代人最需要的心灵解药。
2025年07月18日
查看更多书评